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药物停用10~30min至手术完毕后,一般可在短时间内唤醒,但也可出现意识不清、嗜睡、定向障碍,甚至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
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麻醉深度减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步恢复
出现自主呼吸,逐渐能自行调整
呼吸道反射恢复
清醒
定义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agitation) :
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恰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妄想思维等。
EA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许多并发症,如若处理不当,后果严重,甚或危及患者的安全。熟悉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对病人的危害、发病原因、机制、预防及其处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
、
不能停止的哭闹和无法安慰等
焦虑和躁动,兴奋,
极度烦躁、挣扎
“拍击”样运动
、谵妄,
有的病人试图坐起。
不能耐受,有呛咳,
企图拔除气管导管
,血压升高,
呼吸浅慢,血氧饱和度下降
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及其可能机制
术后不良刺激
2
术后催醒用药
4
术后并发症
3
3
麻醉用药
3
1
和麻醉相关的其他原因
6
病人本身的因素
8
手术原因
3
7
性别和年龄
3
5
一、麻醉用药
术前用药
如东莨菪碱、巴比妥类药物。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阿托品也可致术后谵妄。
一、麻醉用药
静脉麻醉药
麻醉诱导药物与术后躁动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用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作麻醉诱导者,%、%%,术后躁动发生率均较高,%,低于上述3种药物。
一、麻醉用药
静脉麻醉药
氯胺酮属于苯环己哌啶衍生物,属于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麻醉药,它能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大脑皮层传导,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诱导。但氯胺酮对大脑边缘系统则表现出兴奋作用,致使大脑功能呈现分离状态,产生分离麻醉的现象。
全麻后幻觉发生率高,在麻醉苏醒期药物的抑制作用逐渐消退,但大脑皮层兴奋性反而逐渐增强, 机体应激性高,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也高。
一、麻醉用药
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具有容易控制、诱导和苏醒快的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是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但是吸入麻醉药容易导致病人在苏醒期出现躁动。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异氟醚和安氟醚在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是一样的。地氟醚和七氟醚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也较高。
全麻病人苏醒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