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者:高虹十堰电大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教学资料说明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的辅助教材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吴晓东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二)IP课件
本课程拟安排3讲IP辅导课。
考核说明
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
2、本课程主要考核对主教材中涉及的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的了解和掌握。
3、 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①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做一般性的回答。
②“掌握”要求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做进一步的回答,并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③ “分析”要求学生能较深入地分析教材中重点讲授的作品的某一方面,或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完整地回答教材中涉及的较大的问题。
4、考核形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测试和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和80%。平时测试以作业形式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4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平均分的20%记入总成绩。期末考试亦按百分制评阅,其成绩的80%记入总成绩。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学习指导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欧美在小说方面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作家作品,分为8章,1—7章为现代主义(现代派)部分,每一章讲授一个思潮流派并着重分析1至2个(部)重点作家作品;第8章为现实主义部分,讲授现实主义小说在二十世纪的流变及重点作家作品。本课程所涉猎的内容体现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一、了解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在总体外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方式;现代主义的主潮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侧重从流派角度了解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多种文学潮流的并行;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了解重点作家作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强调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尤其侧重对晦涩难懂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解读。
绪论
一、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概说
二、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1、社会危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土壤
2、非理性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哲学基础
3、现代科学是现代主义进行“革命”的科学基础
4、文学观念更新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说
(三)、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表现世界的荒诞和危机主义 2、揭示“自我”的丧失和人的异化
3、发掘“心理隐曲” 4、借有形寓无形,借有限表无限
6、追求新奇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表现主义
一、什么是表现主义
1、概念来源:源于绘画评论,后运用于文学批评界
2、特征: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主张从自我出发,表现内心主观感受和强烈激情;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像、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以及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二、卡夫卡小说特征
1、具有表现主义特征(见上一问题)
2、内容上表现现代社会制度和人的双重异化
3、预言性和多解性
4、许多作品没有结尾
三、《变形记》
1、“异化”主题
2、艺术特征:寓严肃于荒诞,在惊骇中显平实
具有象征性质,被称为寓言小说
强烈的对照艺术
四、《城堡》
1、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简介《美国》《审判》《城堡》
2、“城堡”的多重解释
《城堡》小说故事情节中没有只言片语透露一点点象征意义,它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哲理性的暗示,构成小说的,只是一连串不可理解的事件。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城堡》的叙事框架,把它看成是一个寓言,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释。小说的每一部分细节,只有纳入到这个总体象征结构中才能获得意义。
1)"城堡"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解释它的主要观点主要有7种。(见教材17-18页)
2)《城堡》所具有的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 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第二章意识流小说
一、“意识流”的三层含义
1、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指二十世纪上半叶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2、一种小说文体即“意识流小说”: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
3、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这些技巧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等。
二、意识流小说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法国现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构成意识流小说和哲学背景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意识流文学的心理学基础
(精神分析学说包括:自由联想说、心理结构三系统论、人格结构三我论、泛性论和俄狄浦斯情结)
三、
制作者高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