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的哲学探讨
中国三大幸福观
儒家
道家
佛家
西方三大幸福观
感性主义
理性主义
基督教神学
儒家幸福观
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观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逃避尘世,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佛家幸福观
苦、集、灭、道四圣谛
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爱”与“痴”,即人的贪求欲望,对佛理、佛性的无知,要摆脱痛苦的“生死轮回”,达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灭除贪爱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见,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
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强调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认为人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而这些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代表人物古代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人,而近代有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等。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只停留于肯定此时此地肉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作是最高的善。一种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强调长远的快乐,为了长远的幸福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快乐。
肉体享乐主义
惜勒尼学派的阿里斯提卜从自然主义的感觉论出发,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所以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他强调现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所以,他提倡要“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吃吧,喝吧,快活吧,因为你将来要死的”。阿里斯提卜这种强调及时享受肉体快乐的幸福观比较粗俗,把快乐主义变为庸俗的纵欲享乐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的善,而快乐又是幸福生活的具体内容或目的,所以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他说:“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伊壁鸠鲁明确地把快乐与善联系起来,以快乐作为善的标准,把善归结为快乐,表现了突出的快乐主义的特点。
对于什么是快乐?伊壁鸠鲁的回答是:“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爱尔维修“利己与利人”的幸福观。
认为人一方面是具有感性的肉体的人,因而趋乐避苦、自爱自保是人的本性之一;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的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能离开别人,别人是自己存在和幸福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爱他人是人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即自爱,也爱人。他说过公共幸福是由所有个人幸福组成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并不矛盾,而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了他人或大家的幸福,这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利己不利人最终会给个人带来灾难与痛苦。
功利主义的幸福观
英国的边沁把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发展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以人的感性欲求作为幸福与道德的基础,强调“苦与乐”是人的主宰,是人们追求功利的基本原则。人的功利与幸福是可以评价的,只要了解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两者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他的幸福有多大。边沁提出了计算和评价人幸福的7种量度。
(1)强度,即感受苦与乐的强度大小。
(2)持续性,即感受苦与乐的时间长短。
(3)确实程度,即感受到的苦与乐是否确实及确实的程度。
(4)远近程度,即感受到苦与乐是在过去将来,还是在现在。
(5)继生性,即感受苦与乐之后随之产生同类感受的机会有多大。
(6)纯粹性,即苦或乐的感受是否引起相反的感受。
(7)范围,受苦乐影响的人数有多少。
边沁认为,根据这七条标准,人们可以计算出最持久、最确实、最切近、最广泛、最纯粹和最合算的快乐,从而去追求这种最高的快乐、最大的幸福。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最大幸福的原则。
西方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传统,古代以苏格拉底、柏拉图、斯葛特学派等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作用,贬低感性与情感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们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有两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和谐说,一种是以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为代表的禁欲主义。
关于幸福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