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2006级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6014214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
06美术学(本科)专业二年级
学时学分:
学分 3 学时 54课时
编写单位:
美术系
编写人:
张文东
审定人:
刘怡
编写时间:
2006年5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研究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学科,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审美特点及各民族美术的光辉成就。较系统的掌握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祖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力。
(2)对历史上的艺术流派及人物有较清晰的认识。
丰富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技法的学的提高,以便更好的胜任中学美术教育工作或其他工作。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以绘画为重点内容,工艺美术、建筑等作为了解内容。涉及的主要章节有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重要章节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是本课程的难点。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及其他专业技法课的联系较密切,就理论课程而言主要是解决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对艺术现象及艺术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1)本课程内容以介绍古代绘画为主,兼及1949年以后至50、60年代的绘画。绘画史方面,力求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倾向、主要流派、代表画家、作品、重要理论以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等作系统的阐述。对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等门类,也作简明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美术有一个整体概念。同时尽可能做一些中西美术比较的讲解,以加深对民族美术传统的理解。
(2)本课程以介绍基本知识为主,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中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3)尊重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美术成就和贡献,既不苛求也不拔高古人,正确阐明继承与批判的关系。
(4)作为边缘学科的美术史,涉及面宽,教师除熟悉本专业外,还要广泛研究文史哲诸多方面的学问,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学。
(5)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和参观考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6)尽力加强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研究古代美术实物、文献、图片资料。运用挂图、幻灯、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6、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试形式是闭卷。平时测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7、指定教材
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教学参考书
[1]李泽厚主编,《华夏美学》,天津社科出版社
[2] 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天津社科出版社
[3]王伯敏主编,《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
[4]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齐鲁出版社
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讲授课
学时数
讨论(习题)课学时数
第一章原始社会美术
了解彩陶、岩画、玉器的成就
3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
了解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演变、战国帛画、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6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三章秦汉美术
了解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的发展
6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了解石窟、绘画、画论、书法的发展脉络
6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
了解宗教美术、绘画、建筑、雕塑书法的发展及重要画家的作品
8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六章宋辽金元美术
了解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画论概况及其重要画家作品。
8
安排实地考察(不占课时)
第七章明清美术
了解绘画、建筑、工艺、对外美术交流概况及其重要画家作品
8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第八章民国与新中国美术
了解绘画流派、新油画、新国画及其重要画家作品
8
布置习题
(不占课时)
考试复习
掌握重要知识和单元要求,做到牢固掌握
1
复习
1课时
总计
54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美术(3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了解陶器的分类,岩画的分布,建筑的特点;理解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掌握中国彩陶艺术的主要特点。
本章重点
史前美术中新石器时代的作品、造型及特征(彩陶的分类及特点)。
本章难点
理解原始艺术和社会环境发展的关系。
结合史实理解
美术学2006级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