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周期”与经济学“新边疆”“新经济周期”与经济学“新边疆”美国经济增长到2000年2月已超过106个月,成为自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其间一系列经济学新课题,诸如“经济周期是否会消失”、“如何变形”、“凯恩斯需求管理”或曰“传统宏观调控模式”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网络金融冲击”与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等等,都非常值得关注。本文着重探讨本轮周期扩张超长的基本机制以及前沿现实和前沿命题的粗略关系。一、美国学者“新经济”和“新周期”文献回顾自60年代末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经济头号问题以来,只要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就会在-6%之间。而若经济增长超过%,失业率又降到%以下时,则工资和物价就会急剧上涨。然而现今情况却是,经济增长高居于3-4%左右,失业率已降到仅%左右,通货膨胀率更是降到略高于%的超低水平,以至出现通货紧缩。新现实令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新经济”和“新周期”的问题。1997年8月,迈克尔·曼德尔首次提出“新经济周期”。1997年11月,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界定了“新经济”概念,指出新经济具有六个特征:实际GDP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升,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1998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什提出了周期消失问题,认为只要政策得当,经济就可以摆脱商业循环。同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董事长兼主编、《纽约新闻日报》发言人和波士顿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莫蒂默·朱克曼发表《第二个美国世纪》,认为美国繁荣源于一系列结构性优势,这种繁荣并非是暂时性的,而且是由美国独享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美国《前景》杂志主编罗伯特·库特纳就撰文认为“商业周期消失论”是夸大其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副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斯蒂芬·韦伯则提出了“减幅论”,认为商业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更象一种“涟漪”(riles),而站在新经济周期论点对立面的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则认为,美国经济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新周期”看上去更象“老周期”,只是失业率低一点,其结论是,21世纪将会被历史学认为并不属于美国。二、经济周期的机制环境已经横向化和直接化谢波德所界定的“新经济”,也许是比较表层的。但他所指明的“新经济”的根源在于全球和信息化,却无疑很具有洞察力。更进一步地说,更多“横向全作”,更多“直接经济”,已经在美国经济的作业管理、企业结构、政企合作、国家本体、对外经贸等各层面都全面展开,并已经初具规模,应该说克鲁格曼在这一点上显得过于保守。第一,作业管理:“平等合作”蔚然成风,智能潜力全面开拓。传统作业模式中,如“福特制”流水线,人际关系平等度低。“白领”、“蓝领”有别,“监工”、“工人”不同;实验、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是分割的,投入、产出与消费在时空上是不一致的(仓库当然断然不可缺少);多数人用体力,少数人用脑力,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普遍挖掘,尤其是女工、非技术工种或其他“不在其位者”。而网络革命正在彻底地根除这些非效率。灵活组装流水线(FMS)甚至已无需劳工搬动5公斤以上的东西;实验室、装配线和营销部(当然包括相应工种)已经混合在一起,而“有求立供、供随
“新经济周期”与经济学“新边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