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以往体育概念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归纳,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概念的中心词(亦称本质)定义得过大,有必要对其重新审视。结合体育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当代体育的发展情况对体育的概念与本质进行再定义。
关键词:体育;概念;身心活动
当前我国关于体育的概念或本质这一问题尚处于争论状态,没能准确地给体育下一个定义,多年来它一直是困扰体育界的一个难题。致使体育概念难以定义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从纵向时间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这一历史现象诞生多年,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横向跨度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这一社会现象所涵盖的内容较广,包含的运动项目偏多,且规律难寻。
在笔者看来,体育的概念应该能概括体育诸现象的本质属性,能够反映当前我,能够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概念的问题是事关体育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的问题,绝非文字游戏。
一、研究体育概念的意义
体育概念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体育无概念这一社会现实,从某种角度上讲会放任体育发展的,使一些运动项目发展超出体育运动的范围,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另外,体育无概念也会拘束一部分运动项目的诞生与发展,不利于体育运动的长远发展。
体育概念的研究,有利于历史地、发展地认识体育,能提高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促进本学科建设,能不断丰富体育概念的内涵,提高体育的社会地位,扩大体育的影响,有利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
二、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我国相对集中地对体育概念进行研究大体有三次:第一次大讨论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探讨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第二次大讨论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了体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次则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重点探讨了体育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问题。2000年后由于体育课程改革等研究热点的兴起,体育概念这一问题几乎没有学者再进行研究,处于停滞及放任状态。
三、以往对体育概念研究的困惑
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概念研究的学者较多,在专著与期刊中公开发表自身观点的专家与学者也较多,其中对体育概念研究起到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周西宽老师的大体育观,以及杨文轩老师的身心一元体育观等。就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非常赞同周西宽老师的看法,即“给体育下一个大的定义”,以免涵盖内容太小影响体育自身的发展,但同时给体育的本质“瘦身”,本质不应太大,以免使其涵盖内容的泛化,体育的概念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体育自身的发展。面对体育无概念的这一历史事实,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体育概念定义时,对于属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少,争论相对激烈的主要在概念的本质上面。以往的专家学者主要将体育的本质界定为教育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三大方面,并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争论。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部分专家学者将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界定为教育活动。其主要传承的是近代体育诞生后随着其进入学校并课程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再就是20世纪初美国新体育专家赫塞林顿和伍德的新体育理论,认为传统的德瑞体操没能很好地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强调从事体育活动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在体育活动中,
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