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师与一座纪念碑
文程才实
他们带着痛苦,带着欢乐,带着思考,带着向往,带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神奇生命的礼赞,带着对许许多多我们仍然无法认知的东西……为了人类,为了地球,他们永恒地纪念着……
碑的意义,在于永恒的纪念性。我无数次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倘佯,在那里体味一种痛苦,一种欢乐,一种肃穆。
我真切地感到,那里有一种伟大的力量,时刻对我深深地吸引着。
一
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堪称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作为一个唐山人,自唐山抗震纪念碑揭幕之日起,我就被她的巨大气势所感染,所震动。在她的建造者当中,确有一些我所熟悉的人。而她的设计者是谁呢?自纪念碑揭幕之日起,我就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寻找了。
后来,我得知她的设计者叫李拱辰,而且再也没有忘记过这个名字。在我调到省城工作不久,我和李先生相识于一次会议上。我告诉他,我很早就想认识他,也很想采访他。而他竟然说,他不但看到过我写的那座纪念碑的文章,而且还将登载的那张报纸保存至今。
就这样,在一些并不太多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三言两语地谈及唐山大地震,谈及那座纪念碑。昨日震事依然清晰,时光却倏忽飞跃了30年,唐山抗震纪念碑也已建成20年。这次我们谈论最多也最动情的是纪念碑的设计。
在他依然供职的那家设计院,我与这位70岁的老人并排而坐。我的目光落在他那头雪白而浓密的头发上—那是飘落在智慧头颅上的瑞雪吗?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他不时地走到画图的桌子旁,拿起铅笔那么轻轻地几下,一个个深奥的理念便豁然形象起来。而每当画完,他总是慢慢地解释说:……就这样的,就这样的……
我的眼前蓦然一亮:就这样的,就这样的!你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传世之作,你成全了人们永恒的纪念之心。他们带着痛苦,带着欢乐,带着思考,带着向往,带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神奇生命的礼赞,带着对许许多多至今仍然无法认知的……为了人类,为了地球,他们永恒地纪念着……
二
唐山从地球上“抹掉”的那一刻,家住石家庄的李拱辰被震醒。那个年月,打个长途电话很费劲,第二天中午才知唐山发生地震,本设计院一个设计组在唐山工作,恰巧在地震前刚刚撤离。更巧的是,其中的一位同事虽未撤离,本想住在市区的姐姐家,却因故去了乡下的亲戚家住宿。而他的姐姐一家,在蓝光闪过之后全部遇难。
距唐山千里之外的石家庄,人们也处在少有的惊恐之中,住进了临时搭建的窝棚里面。一个月后,李拱辰与同事奔赴唐山—他们是去研究建筑物震害的。他们的脚下,是覆盖了整座城市的废墟;他们的眼前,是正在清理着的腐烂了的受害者的尸体……李拱辰说,到了大地震后的唐山,他才知道了什么叫“惨不忍睹”。
唐山不是庞贝。庞贝,这座沉睡地下近2000年的罗马古城,经过100多年的辛勤挖掘,才一点点地再现于人间。
唐山,是一只火中再生的凤凰,就像神话传说中再生的凤凰一样。无疑,她是伴随着改革,伴随着开放而再生的。无疑,她是人类与自然奋力抗争的伟大结晶。应该说,李拱辰目睹了惨状,也目睹了崛起。
那么,李拱辰先生是否想过,他要设计一座地震纪念碑,或者说是一座抗震纪念碑呢?没有!当初,他们到震后唐山考察建筑震害,为的是增加“感性认识”,为的是搞重建中的医院工程设计。李拱辰所供职的单位—河北省建筑设计院,就是在唐山重建中被指定为主要从事医院工程设计的。
我曾多次对李拱辰先生说,唐山抗震纪念碑作为一
一个建筑师与一座纪念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