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论到关系论
—— 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李芒
[摘要] :本文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角度, 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分为两
大范畴, 通过对两种不同理论的比较, 重点讨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现
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
制,放弃了呆板的设计模式, 而是逐渐开始重视教学的“生命性”, 强调教学设
计的关系性、 灵活性、 创造性和实时性, 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各种能力。
[关键词]:信息社会;创造性学习;系统论教学设计;关系论教学设计
一、信息社会的教育主题与创造性学习
当前教育的关键词是“生存能力”, 可以说信息社会的教育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
生存能力。那么,围绕什么是生存能力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
生存能力看作是“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等能力的集合。 第二种观
点则认为生存能力是具有关心和体贴他人等丰富人性的内容。
前者把生存能力看作“实体性的能力”。从这个观点出发,信息也可作为一种
“实体” ,例如“信息应用能力”就是操作、加工和利用作为实体的信息的能
力。以这种观点研究教学活动, 就可以把教学看作是以传授和接受信息为目的的
一个系统。 如果确实把生存能力作为实体的能力, 那么, 我们就可将生存能力的
本质具体化、形象化。把信息当作实体的信息观主张将学生放入信息环境之中。
但是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往往是间接的, 是以信息作为中介的。 这样所带来的
负面影响是有可能剥夺学生与人、 事、物直接接触的机会以及在相互接触的过程
中形成主体性的机会。 后者的观点认为信息不是实体, 而是“关系”。 在学生与
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产生信息。生存能力是通过生动有力的相互作
用式的教学, 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培养的。 第二种观点所谈到的“关
系”,对于我们研究创造性学习以及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认
为第二种观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益的。 培养创新精神, 应该在能够培
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应该使用能够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或策略进行培
养,或者说,应该在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首要的工作应该是
研究如何有效地设计创造性学习。 人们时常把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活动
比喻为“生物体”。 传统的系统论教学设计是要尽可能地控制这种动态的、非
线性的、 复杂的生物体, 但实践中操作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而现代的关系论教学设计则认为教学的这种富于变化的、 能动的特性并不是一件
麻烦事,相反承认它是教学的本质, 认为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中可以找到创造
的源泉。我们认为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或教学应该具备一些特征。第一,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都是一个构成教学的能动的生命要素。 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个
性的、独立存在的方式感知、思考、建立意志、处理各种关系、产生各种变化,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 这个生命的要素总是向着外部世界开放着, 与外部世界建
立一定的联系, 而且经常要表现这种联系。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持续不断
地“表现” 自己。第二,至于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需要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来决定。 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教师
从系统论到关系论(李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