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枝词看贵州苗族的跳月婚俗
【摘要】 起源于唐中叶的竹枝词 , 原是四川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 , 宋元以后逐渐同
词曲脱离关系 , 形成咏风土、记时事的诗体。到清朝时期,竹枝词的作者多了起
来,在记咏时事和思想内容上都较前更进一步。 竹枝词虽然在艺术技巧上并没有
什么特色 , 但在史料价值和思想性方面却值得重视和发掘 , 有些材料可补充史书
记载的不足。本文,试着从竹枝词出发,探寻贵州少数名族中苗族的跳月风俗。
【关键词】 竹枝词 苗族 婚俗 跳月
【正文】
起源于唐中叶的竹枝词 , 原是四川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 , 宋元以后逐渐同词
曲脱离关系 , 形成咏风土、 记时事的诗体。 到清朝时期, 竹枝词的作者多了起来,
在记咏时事和思想内容上都较前更进一步。 竹枝词虽然在艺术技巧上并没有什么
特色 , 但在史料价值和思想性方面却值得重视和发掘 , 有些材料可补充史书记载
的不足。特别是在各地方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竹枝词的记载, 就有着许多正是历史
文献中缺失的资料。而在这些竹枝词中保留着相当多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民
俗,本文就是关于贵州苗族的跳月婚俗。
一、竹枝词的来源及本文所选竹枝词
竹枝词,即“竹枝”。唐代乐府曲名。原是四川东部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
的民歌。唐刘禹锡被贬夔州时,在那里学习《竹枝词》 ,并改作新词一首,多写
当地风土人情和男女恋情, 也有曲折地表现他胸中积愤的。 每首七言四句, 形同
七绝,语言通俗优美。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 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 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 故与地域文化结下
了不解之缘。 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 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
息,这对于许多学科特别是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 具有极为
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所选的竹枝词是清朝文人史梦兰所著 《尔尔书屋诗草》 之卷七中《黔竹
枝十二首》中的一首。
原文摘抄如下:
“僰女蛮童聚作堆, 年年跳月趁春囘,芦笙一曲谐佳耦,免郤风诗赋摽梅。 ”
在文中, 作者还写入了对此竹枝词有关的风俗的解释 “苗俗每岁孟春, 合男女於
埜谓之跳月。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女皆更服饰粧。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
前;女振铃继於后,以为节竝肩舞蹈,迴翔婉转终日不倦。暮则攜所私归,比晓
乃散。聘资以女姸媸为盈缩,必生子然后归夫家。 ”
二、史梦兰简介
史梦兰 (1812 ~ 1898)
《 《
清文学家、藏书家。字香崖,一作湘崖,一字秀崖,号砚农,祖籍江阴,明
万历间迁至直隶乐亭 (今属河北) 西南大港。明万历年间迁乐亭西南乡大港落户,
为名门望族。梦兰半岁时丧父,于母亲教养下成长,性情孝顺,自幼好学,无书
不通。清道光二十年( 1840)中举人,派任史馆腾录或山东朝城县令,以母亲年
迈为由,未去赴任。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口、通州,直逼北京,咸丰皇
帝出逃承德。京畿危急,梦兰招募乡勇团练,保卫家乡。事平之后,朝廷奖五品
衔。同治八年( 1869),直隶总督曾国藩开礼贤馆,礼聘梦兰创修《畿辅通志》 、
校刊《畿辅丛书》,均以母亲年迈力辞不就。梦兰于碣石山修建别墅一座,取名
“止园”,奉母教子,以著述自
从竹枝词看贵州苗族的跳月婚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