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7月24日,所有地质工程0901的同学们前往地质实验室,接受大学里第一次实习前的培训,我们在培训期间我们了解了地质罗盘的使用,为接下来的实习奠定了基础,在离开“培训基地”的时候我们带走了地质装备: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巨无霸背包”。
7月25日早6点半同学们都陆陆续续起来洗漱,这是大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起的最早的一次包括笔者,大家自备“干粮”,满载着好奇心开始了第一天的实习旅程,目标:本溪。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有山有水的本溪,迎接我们的除了青山绿水之外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我们本次实习的导师李老教授。
在李教授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本次实习的第一站:牛毛岭。
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剖面,是赵亚曾先生于1926年创名建组,原称“本溪系”,1965年改称“本溪组”。
本溪组是唯一以辽宁地理名称命名并通用于华北地台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建组日。年间,经赵亚曾、李四光、王钰、盛金章等地质学家、院士、教授和无数地质工作者的执着研究,使牛毛岭本溪组剖面的研究程度之深,水准之高,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
牛毛岭地层剖面,上部为薄层页岩夹灰岩;中部岩石为紫色、黄绿色砂岩、页岩;下部岩石为泥岩、页岩夹G层铝土页岩。原始剖面盛产多种古生物标准化石,如蜒类、珊瑚类、腕足类、腹足类和植物化石等。2005年在观测剖面中,新发现有牙形刺化石和蜒类化石的新属种以及新的含化石层位,可与国际上的石炭纪莫斯科阶进行对比。
牛毛岭国家地质公园只有一条不算宽的小路我们顺着路向上走,一路听着教授的讲解,并且自己动手使用地质锤在岩层上“开山”,是的,我们在找化石,我从来不知道化石可以这么随意的“开采”,但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没有运气找到一块。此时大家已经是汗流浃背,初步感受了地质工作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郑家,位于本溪市西南10km西湖区,地理坐标123°43′441″,北纬41°17′224″。海拔高度119米左右。
本溪市彩屯——郑家村一带广泛出露早三叠早期沉积的紫色、浅红色巨厚层及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其中夹有红色泥质页岩。
长石石英砂岩、颜色紫色、浅红色,碎屑物以细粒石英和长石为主,胶结物以钙质为主,还有铁质和粘土质。碎屑物磨圆度中等,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高。岩层面可见干裂和波痕。
结束了对郑家的考察我们又来到了白石砬子,这里的岩石大部分为直立岩层
,这么直观的直立岩层是比较罕见的。
大明山的斜交不整合现象也是很直观的,再加上教授的讲解更加的一目了然。斜交不整合现象:同一地区新老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面相隔且产状显著不一致的接触关系。上下岩层时代、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均不连续,说明下伏岩层沉积以后,地壳发生褶皱或隆起上升,沉积作用中断,遭受风化剥蚀,后期该区又重新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岩层。
第一天的实习结束了,一整天的劳累让大家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兴奋,我们一身灰土回到了寝室,但是这一天的实习也让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首先来到了欢喜岭,来这里观察逆断层。逆断层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据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
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根
本溪地质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