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之城——记长春围城战役总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发动了战略性决战——辽沈战役。长春围困战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辽沈战役中发生在中国吉林省长春的一场围城战,于1948年5月23日到10月19日,由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解放军(下称共军)发起,进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下称国军)驻守的长春。长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长春城长春位于东北腹地,松辽平原中央,是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具重要战略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国首都就设立在此。沦陷期间,日本人在长春修建完善了城市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以及城市交通系统。关东军在此修筑了许多永久防御工事,国军进驻长春后,又加强了工事。当时长春已是一坚固防御之大城。国民党报纸称长春防御工事“坚冠全国”。长春围困战前,长春城居民为五十万左右。战争的前奏1948年1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令,东北军区成立。在东北,解放军与国军的战斗已进入第三年。经过三年发展,东北解放军由抗日战争后之11万人发展到1948年春的100万人。国军方面,1947年8月陈诚任东北行辕主任后,将原本已编入地方保安,接受日本精良训练的原满军裁撤,东北国军兵力下降到48万;许多满军因失去生活来源而加入共产党军队,增加了共军在东北的实力。国军本着“重点防御”战略,兵力集中在几个中大城市,而解放军掌握着铁路沿线和广大农村地区,将国军分割开来,国民党军陷于孤立。解放军已逐步掌握战争主动权,攻守态势也随之改变,东北战争进入了解放军攻,国军守的阶段。1948年3月,冬季攻势进入尾声。因国军陷于孤立,为免被各个击溃,3月9日,卫立煌命郑洞国指挥驻守永吉(今吉林市)的六十军撤到长春,解放军占领永吉和电都小丰满发电站。3月15日,冬季攻势结束,国军在东北只剩下长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据点,沈阳、长春的补给全靠飞机运输。围城战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就攻打长春进行讨论,并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进行长春战役,用九个纵队攻打长春,东北解放军意图围城打援,以部分部队进攻长春,吸引沈阳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围歼。5月中旬,解放军完成对长春的合围。24日,解放军袭击了小合隆和大房身两个机场,歼灭驻守国军六千余人,切断了长春城内与沈阳的空中运输。但由于攻打长春之共军与守城之国军兵力相当,装备不如国军,此次袭击解放军损失两千余人,使得解放军指挥者认识到打长春是不可猛攻,只能改强攻为围困,以困长春守军于城内。中共东北局首长林彪、罗荣桓下达《围困长春办法》,以“久困长围”为攻打长春总方针,对长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其中几项重要的命令为: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6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林罗刘提出的方案。6月22日前,解放军完成围城部署,以长春为中心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封锁,禁止粮食和蔬菜、燃料、牛马和等运入封锁圈。在解放军封锁圈和国民党军哨卡间形成中间地带。共军决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南逃之路,将东北国军滞留在东北战场,逐个消灭,因此主力南下,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之局。在5月底机场失守后,国军长春守军粮食供应只能靠空投。据当时美联社分析,一天要出动四十架次飞机才能满足需要。由于空投飞机受到解放军炮兵
白骨之城——记长春围城战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