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职业格斗赛事,英雄传说骨子里是有一种傲气的。这种傲气使得其多年以来,专心致力于赛事水平的提升,而不屑于场外相关。如果放在10年前或5年前,这样的思路毫无问题,但当这一思路沿袭至今,在这个武林风、昆仑决、胜者传奇等一系列赛事纷纷崛起、中国格斗进入战国时代的大背景下,则始终给观众一种略显冰冷的感觉。
英雄传说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康恩是中国职业格斗的先锋,徐琰依旧保有至今中国70KG选手外战最佳战绩。但这样的历史,是否已经成了英雄传说前行的包袱?个人以为是,表现在两方面。
武林风成功树立起武僧一龙的形象;而昆仑决则以前所未有的网络交流与拳迷打成一片。志在高远的英雄传说或许更关注场上的竞技水平,而对场外相关不屑。但是,这并不仅仅是包装或营销,而更是无形中塑造的赛事独有的人文情怀,亦可以说,是赛事的“魂”。
赛事之“魂”,是赛事不可计量无法估价的无形资产,是赛事能够带给观众的人文情怀,是赛事本身独有而其他无法拥有。很多人可以不喜欢武僧一龙,但无法否认一提到一龙就必然想到武林风,无论对一龙喜或厌,都会进一步引发对武林风的关注;昆仑决亦是,当家选手杨建平也好,操盘手姜华也好,其已经与赛事融为一体,成为赛事之“魂”,相应的,当拳迷看到这一无形之“魂”时,就会关注昆仑决。赛事之“魂”,带给观众的就是一种赛场外的人文情怀,捧也好骂也罢,情怀在,关注在。对于一个赛事来说,不怕没有质疑,就怕没有话题,一旦缺失关注,即面临最大问题。武林传奇就是最好的教训。
无论赛事水平高低,英雄传说始终给拳迷少了什么的感觉,当其历经一年重出江湖之时,我终于明白,英雄传说缺少的,就是赛事本身独有的“魂”,以及相应的人文情怀。在没有昆仑决、武林风仍处于百姓擂台的时代,观众的热情会融化英雄传说的坚冰,而当中国格斗赛事已进入战国时代的今天,英雄传说带给观众的,却依旧是冷冰冰的感觉。人文情怀的缺失,使得观众对于英雄传说,始终少了羁绊。
当武僧一龙不出现在武林风擂台上时,观众会不不再踏上昆仑决赛场时,再不喜欢他的人也会质疑。这就是无形之“魂”所营造的人文情怀。当英雄传说以一年甚至数年一次的频率举办时,对于观众来说,羁绊又在何处?
英雄传说不是没有英雄,更不缺乏传说。但是其本身的运营风格,以及对于明星选手的包装,却值得商榷。今天中国成功的赛事,实力干将固不可少,而个性选手更是难能可贵。这甚至同样是国外赛事成功的运营经验。但凡生存活下去的赛事,既有实力选手保证赛事水平,同样有个性选手开拓市场吸引初中级观众,当然在越成熟的市场,后者的比重越小。可是放到中国,对于英雄传说来说,除了徐琰、康恩,以及早期的候旭、董江涛等人以外,还能被普通拳迷记住的选手,又有多少?盛华培养了中国70KG顶尖选手徐琰,可这么多年,下一个徐琰又在何方?
人文情怀的培养,并不需要生搬硬套其他赛事的模式,多种多样,殊途同归。早些年,盛华曾一度培养了人文
缺失的人文情怀:略显冰冷的英雄传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