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孝
观看视频《一份账单》谈感想;
新闻回报:
事件一: 84 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 4 天 3 夜, 6 个子女均不管
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刑八年
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
家和万事兴 百善孝为先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何处?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后经过儒家
思想总结提升传播,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女娲十分强调后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后代子女孝敬
父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共同振兴中华民族。孝文化,变成为人们
生活中的一部分,历经几百万年发展起来。
中国孝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 西周的兴盛、 春秋战国的
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
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
养于学,达于诸侯。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
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
本标准;
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 但《论语》、
《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 宋代,儒学伦理
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
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
1
清代的康熙、 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 他们经常举行 “千叟宴”,
颁诏“旌表百岁”。】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的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
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
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组成,像是青年大
扶着老年人行走,象征老少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尔雅 ?
释训》云: “善父母为孝 ”。由此观之,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
赡养父母的意思。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
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
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
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
国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
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
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
受到人们的称赞, 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 实际上这样的孝
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
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
乎 “敬爱父母,返思祖先 ”。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
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
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目的服务。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由此可
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止于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开始。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 “六亲不和有孝慈” 。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