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 PHARMACOLOGY )
第十三章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ythmic Drugs)
临床案例
患者,男,55岁,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近日感到体乏无力,无食欲并伴恶心,今晨给自行车充气时突然感到剧烈胸痛,并向左上肢内侧放射,含服硝酸甘油未能缓解。就诊时,病人神情焦虑,面色苍白。作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伴频发性室性早搏。
应用何种药物治疗?为什么?
、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学习目标】
心律失常是心跳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类。前者常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治疗。后者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本章讨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
概述
缓慢型心律失常:
常采用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快速型心律失常:
主要用本章所述及的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分类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和有效不应期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和有效不应期
* 冲动形成障碍
1. 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2. 后除极和触发自律性
*冲动传导障碍
传导障碍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
另一种常见的传导异常是折返形成。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普肯耶纤维末梢正常冲动传导及单向阻滞形成折返示意图
13 抗心律失常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