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 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论“举国体制”的利弊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任课教师姓名: 周石峰
研究生姓名: 艾登科
学号: 4201220000579
年级: 2012级
专业: 学科教学(体育)
学院(部、所): 体育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用矛盾的分析方法论“举国体制”的利弊
2012级研究生艾登科
摘要:“举国体制”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达到迅速发展体育目的的制度等。任何事情都有着矛盾存在,矛盾有它的两面性,举国体制的存在也是一样,此举有利有弊,它是我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和成功关键,其优越性在世界体育的竞技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本质上来说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竞技体育上的集中表现。但是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也有其明显的弊端,举全国之力夺冠夺金牌,违背了体育的初衷,这体育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巨大荣耀的同时也充满着许多漏洞,虽说不足以阻碍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总体发展和前进的脚步,但是它将逐渐不再适应中国人民开展体育的需要。
关键词:举国体制;两面性;竞技体育
引言
从举国体制当初产生的的历史背景来看,在建国初期,一切百废待兴,国家要富强,体育要发展,要摆脱“东亚病夫”这座沉重的大山,单靠某些方面是不可能完成这一重要目标的。新生的共和国要在世界体育舞台秀出自己的风采,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集全民之力发展国民生计。而举国体制也是在我国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时期应运而生的产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任何事物发展的始终,我们要用矛盾的分析法看待问题,看待举国体制,矛盾的两面性亦存在,而举国体制本身也具有两面性,从举行举国体制措施至今,尤其明显的优越性,也有其发展的弊端。
积极作用
在竞技体育上“举国体制”是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以政府的手段来操控并管理体育事业。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结构。
体育事业促外交
凭借举国体制的实施,在经济实力非常薄弱的新中国,政治上被重重包围的情况,我国政府在最大程度上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全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最快方式。在三足鼎立的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及竞赛体制下到60年代末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此时的美国经过十多年的越战耗费巨大,而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此消彼长之下,美国需要寻求抗衡苏联的力量。而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使得其国际地位大大的提升,成为了美国拉拢的对象。
1971年3-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后,在全国人民即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下,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接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尼克松宣布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远道而来的乒乓球队访问团赛后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队员参观了底特律的工
马克思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