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该买什么
2012年12月13日,迈克尔?桑德尔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演讲,讲述现代社会金钱不该买什么。
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
我们生活的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拿来买卖。这种买卖逻辑不仅应用于商品,而且正逐渐掌控着我们的生活。该是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想要这样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只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没多少了。现在想要发掘“钱买不到什么”的答案,越来越难。在我读高中时,这一切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我的同学如果因为获得好成绩而得到家长的金钱奖励,还会成为大家私底下议论纷纷的负面话题。而现在,美国许多学校宣布,如果学生成绩提高,可以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
看上去,在这个“钱的时代”,有钱似乎可以买到一切。在香港,多花一倍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地铁头等座,那里人少宽敞,连播放广告的声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机场排队等待安检,只要掏钱就能直接进入快速通道。在美国游乐园门口也赫然贴着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队排前面,马上享受每个项目的乐趣!
这样花钱买来的插队服务打破了排队的规则。以前排队意味着先到先得,而如今它信奉的却是花多少钱,办多少事。为了避免由此引起排队者的不满,很多游乐园还提供贴心的插队服务
――他们会让插队者从后门或者旁门进入,如果不得不从队伍中间加塞儿,他们还会指派一位工作人员“保驾护航”,护送你去插队。
我们应该认真辩论,怎样才能避免陷入一个彻底的“钱的时代”
如果有钱的优势只体现在他们能够购买游艇、赛车或者去好地方度假,财富不平等倒也还不会显得那么扎眼。但是,当金钱可以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政治影响力、更好的医疗措施、安全的居家环境、更好的学校,这种财富分配不均就会显得异常突出。
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富人有机会比穷人买到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在危机状态下,例如雪崩、地震等,富人则有机会用钱买更多物资,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当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有钱就变成最重要的大事。就像在中国,每逢春节假期前,有钱人可以买高出票价本身几倍的黄牛票,而无力承担的人只能出现在火车站售票口,在寒风中裹着大衣熬夜排队买票。
在我们的时代,金钱获得全面胜利。几乎一切都可以贴上价签随意出售。人们只是抱怨两句,发发牢骚。但是我们需要严肃的讨论,就像是你参与讨论政治事务一样,我们应该认真辩论,怎样才能避免陷入一个彻底的“钱的时代”。
我所期待的公开辩论还没开始,自己反倒先沦为金钱时代的一枚棋子。我在日本举办讲座的时候,由于想要听的人太多,原本免费的门票被拿到网上拍卖。最后,我才发现,台下听众很多是花了500美元的高价才进来的。
于是,这场主题为“公正――如何做才是对的”的演讲不得不这样开场:“票贩子倒卖门票,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开始尝试跟身边每一个人讨论这件事,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和我的同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曼昆是经典经济学教材的作者,《曼昆经济学》在全世界销量逾百万册――编者注)。结果,曼昆非但没有批评插队行为,反而分析其为自由市场的优势所在,这种差价行为是对资源的有效分配,让有意愿付钱的人享受到了相应的便利。
金钱将该被珍视的事物放在了不属于它的天平上
有些东西,用钱去买就会毁掉它,比如诺贝尔奖。像诺贝尔奖这样的事物是一种
钱不该买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