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霞转载《读者》2012—20总529期十月下之
校长的耳朵
唐小为
最近,在重庆北碚一所小学听课时遇到一件事。那节课讨论小学科学课本上的一道思考题: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哪个先迎来黎明?
孩子们转动地球仪,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两三通发言之后,一个穿灰夹克的孩子举手说了一段含混的话:“我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是先迎来黎明的。(地球)每转到一边的时候,另一边就不是向着太阳了,而另一边转过来它又变成向着太阳了。它又成了第一个。又转一回后,反方向那边又迎来了。最开始它是第一次,这回也是第一次。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
这个孩子说得很快,跟绕口令似的。他的“绕口令”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回应。他刚说完老师就叫了另一个学生回答。
当然,多数学生的答案一致而正确:北京先迎来黎明。
后来老师把讨论拓展为北京和纽约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学生们忽然开始举棋不定了,在他们手中的问题单上,有的答了北京,又改为纽约;有的答纽约又涂改为北京……
使我感动的事发生在教师们的评课活动中。在同事们的称赞和建议后,上课的老师自评说,学生基本懂了,但还是有个别糊涂的学生,比如说“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的那个。
校长就是在这时接话的。
“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说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他的发言正好可以解释后来同学们在北京和纽约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大家后来的犹豫,他在讨论一开始就预感到了。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认识到了周而复始,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他已经站在空间(太空)看问题了。”
40岁的校长对这位上示范课的教师叮嘱道:“听孩子们说话,是你要学的。”
那一瞬间我有给他鼓掌的冲动!这个校长的发言和我听过的所有评课都不一样。他不说你的导语写得如何好,你的探究活动设计得如何,与教学目标结合得怎样,你的课结构是否达标等等,却旗帜鲜明地把一个老师没有理会的发言、一个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地球自转是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脱离的发言直接判定为“本节课最精彩的发言”,好像拨开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
按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忽略这个“最精彩的发言”无可厚非。自然不能说她素质差得不知道“循环”,没有让想象升上太空看地球太阳关系的能力。她忽略了这个发言,从心理学上说属于“非注意力盲听”,她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本课的教学目标,关闭了地球自传方向关系不大的所有信息接收器。本课教学目标像一个强声源,背景的其他声音此刻于她都是“杂音”,都须屏蔽掉。就算她听到了,这个互动枝节也要及时掐掉,以免影响强声响亮地发扬。试想若她在家里听到儿子说了同样的内容,未必就认为是糊涂,可能还会认为孩子有了一些朦胧的
“太空”意识呢。
是啊,毕竟经度不像纬度有一个天然的0点——赤道,划分经度的本初子午线到底是人们商量投票选出来的。迎来黎明的先后是受这条假定线规定的——而这个孩子对此还并不知情。他感觉既然没有一条统一的起跑线或终点线,就判定谁先谁后未免不公道。他在想像中升到宇宙上空,分明看到这个旋转的小蓝球上每一处都有自己最先迎来黎明
校长的耳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