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介绍孙中山的译本
徐宏慧
1903年的上海,先后出现二部译本,8月,湖南长沙人章士钊,笔名黄中黄,书名为《孙逸仙》出版;11月,江苏吴江同里人金松岑,笔名金一,书名《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二个译本,书名不同,内容取自同一本日文版《三十三年之梦》。
日文单行本《三十三年之梦》,是1902年8月在日本最初出版的,这是日本宫崎滔天所著的一部纪实性回忆录。宫崎滔天,又名宫崎寅藏,号白浪庵,日本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人,出身于一个行将破落的武士家庭。早年受自由主义、基督教的博爱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的反权力反体制思想影响较大,后受其二兄宫崎弥藏的影响,开始留心中国问题。1897年在日本横滨初交孙中山后,一见倾服,矢志追随,开始了支持中国革命的艰苦生涯。《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滔天在惠州起义失败后,在经济极度拮据、心情极度怨愤的情况下撰写的前半生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共28节,前半部叙述了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经过,思想的变化和在南洋、泰载了其投身中国革命的经过,包括如何与孙中山结识和受日本政府之命与平山周一起到华南去营救康有为、梁启超,受孙中山之命帮助菲律宾革命志士运送武器,促成华南、华中等地的哥老会、三合会与兴中会的合作,参与策划惠州起义等,而以惠州起义失败后投身浪花节界卖唱为生一事结束。他是中国革命的忠实朋友,热心襄助中国民主革命运动,与孙中山、黄兴等结下深厚友谊,并亲受孙中山委任,“在日本全权办理筹资购械,接济革命军”,仅《孙中山全集》中就有二十余篇文章是与他交谈或诗书往来的,可见他与中国革命关系是何等密切。1922年冬52岁的宫崎滔天亡故,孙中山作了《发起宫崎滔天追悼大会启》,文中称宫崎滔天是“日本之大改革家”,“对于吾国革命历史上,尤著有极伟大之功绩”。《三十三年之梦》记叙了作者三十三年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内容使得作品极富于史料价值。
《三十三年之梦》在中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本书后半部的叙事,弥补了中载几乎为零的遗憾。在本书出现以前,孙中山早年的政治见解及其革命活动,完全不被当时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所知晓,对于孙中山的人格与学问,除了清政府通辑强加的污蔑之词,如“流寇”、“匪党”等外,中文方面就没有专门的材料报道,以致引起多种误解。
《孙逸仙》和《三十三年落花梦》是中国国内第一次介绍孙中山的宣传册,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政治主张,尤其是孙中山的“革命”话语,一经此书的刊布,在清末知识界中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提高其在革命知识界的声誉,确立其在当时及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领袖地位方面,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一点也不亚于同一年刊行的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大部分的革命者通过这二本译本认识了孙中山,认同了孙中山是中国最早发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异乎寻常之士”, 对于孙中山此后团结革命势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章太炎先生在章士钊译本的题词中所言:“索虏昌狂泯禹绩,有赤帝子断其嗌。掩迹郑洪为民辟,四百兆人视兹册。”章太炎把孙中山比作刘邦,把他的事业视为郑成功、洪秀全的延续。
两个译本都是意译,严格地讲,二者对日文都不娴熟,所以对原著都有一定的偏差。
特别是章士钊的节录本,将原本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题目也改了,主要节录书的
最早介绍孙中的译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