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杀害”.docx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这些行为与自杀者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 ”在这一案例
1
2
3
4
故意杀人罪中的“杀害”行为
“缺少行为的,无罪开释。 ” 1 犯罪首先得有行为,无行为则无犯罪。但是,如何
定位行为与结果、 因果关系的交织中的独立地位,  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论。 考夫曼的认为,
行为时 “由意志控制(可归责于行为人)  ,因果形成(在最广义的意义下)之负责的、具
有意义的实际事实。  2”这个行为概念,糅合了因果行为论中的因果关系,与目的行为论
中强调意识对行为的重要意义,  也纳入社会行为论,  强调行为对社会外界的影响。  这个
行为概念较为完备, 但也与其他构成要件要素存在交织。  行为概念中包含了归责、 结果、
因果关系等独立概念,不结合这些概念,   行为无法有效地定义;但是,  将这些独立的构
成要件要素某称程度上纳入行为概念中,   行为概念的机能也被模糊化和边缘化,   遇到案
件可能从结果、 归责、 因果关系来推导会否符合犯罪构成,   而变相忽略了行为对犯罪的
限定。就如故意杀人罪中,故意杀人罪中的    “杀害 ”行为,主要从结果、因果关系和犯罪
故意来推导,行为本身反而没有了立足之地。
举个例子,“吴某与郑某原系恋爱关系,  后吴某因一富家女衷情于自己,   遂要求与
郑某分手。郑某以自杀相威胁,当场悬梁自尽,吴某置之不理。郑某最终死亡。       ”有学
者认为,“行为人主观上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实施了导致他人死亡的某些行为,且
3
中,郑某的死亡与吴某的行为(分手的刺激,在郑某死亡时的冷漠,不及时救助)存在
明显的因果关系,吴某也希望郑某死,忽略    “杀害 ”的实行行为,吴某很可能被视为故意
杀人罪。但是,本案中吴某有  “杀害 ”郑某的行为吗?吴某的行为包括   “要求分手 ”和对郑
某自杀 “置之不理 ”。很明显, 将 “要求分手 ”和 “置之不理 ”视为 “杀害 ”行为很牵强。 但是,
从不作为来看, 如果能够认定吴某有救助郑某的义务,    则 “置之不理 ”可能构成不作为的
故意杀人, 所以本案的核心是吴某是否有救助郑某的义务,    有救助义务才构成不作为的
故意杀人罪,否则无罪。  行为人并未实行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却因为结果的发生, 行为
人的某些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有主观希望或放任,就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则可能违反了“无行为,则无犯罪   ”的原则,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所以, “杀害 ”行为是故意杀人罪的核心。但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并不多见。
关于行为的最重要概念是实行行为。   从形式上看, 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具体罪名中
所定型化的行为,我国刑法第    232 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的,处 ,,    ”,对 “杀害 ”的样态
没有描述。从实质的立场看,法学界有各式各样的描述。陈兴良教授认为,       “杀人行为
本身包含着引起他人死亡的结果,具有对死亡的可控制性,可支配性。       ” 4他认为, “杀
害 ”行为某种程度上由死亡结果来界定,行为本身含有对死亡结果的危险性,并且行为
人对该危险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性和支配性;    是否含有死亡结果的危险性,  要考虑通常
性。笔者同意这个  

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杀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8-10-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