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作春联
春联,即为迎春所写的对联。春联源出于桃符,这为不争的事实。
据《淮南子》记载:沧海之中有度阴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鬼怪见而畏之。因此,每年的除夕,人们就用桃木版画“神荼”、“郁垒”神像和虎、苇索挂于门上以驱鬼(邪)。后来人们觉其画像和虎、苇索烦于事,乃用桃木版刻二神像或写“神荼”、“郁垒”名字,是谓之桃符。渐后写些吉祥语,此乃对联之雏形也。据《续事始》记载:始于秦代,元日造桃版著户,谓之“仙木”。由此可见,从桃符到春联,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春联到底始于何时?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所载:“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是为春联之始,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这位知府名吕余庆,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长春”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一位皇帝,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孟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事实并非如此,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
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
富贵子孙昌。
又:年年岁庆;
月月无灾。
门神护卫;
厉鬼藏埋。
敦煌遗书斯因坦(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刘丘子投二舅”字样。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723),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但事实也还不止此,笔者近期读到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代李世民(唐太宗)有副对联:
送寒余雪尽;
迎岁早梅新。
这副对联虽然没有说明出处,但它是一副春联无疑。李世民身为皇帝,但格律文学很有功底,他写的诗中,对联艺术已进入化境,比如《采芙蓉》中的“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望雪》中的“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妍”;《远山》中的“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等等,不一而足。
我对李世民的文学艺术缺乏具体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他确实具备了写对联的天才。“岁寒余雪尽”联,应出自他不凡的手笔。为什么如此不凡的对联天才,在以后的联坛史上无任何记述呢?这主要是后世联家不把对联作为对格律文学的贡献而忽略了。同时,唐代当时,正是“开科取士”盛世,以诗(律诗)作为入仕社会的敲门砖,而忽视格律文学对联的运用,诚所谓之“雕虫小技”也。李世民出生于公元685年,死在762年,按李世民在位后而作联,它比敦煌遗书又要早出40—50年。我相信李景峰其人,不是盲从,
怎样写作春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