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的理想性
看过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后,总觉得是那么的单纯,那么
的唯美,那么的不真实,也很难不把它定义为理想型电影或文学。
那么,又为什么不把它定义为现实型文学呢?
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而
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
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
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
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
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张艺谋并没有压抑,也没有隐藏他对
电影所理解的情感, 在他的电影之中, 招娣爱得傻、 爱得痴、 爱得深、
爱得执著,所有的一切,都没能阻挡招娣对骆长余的纯纯的爱。
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
出表现性,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而表现性是理想型文学的一个
基本特征。
严格说,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是有意识的淡化现实,表现
理想世界。
影片中,两个空间:农村与城市,两者之间的唯一联系是:路。
但是在影片中, 农村与城市仅仅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轻微接触: 骆长
余到来与离去、抬棺、生子回来,可以说,农村是与外界相隔绝的,
农村里没有什么文革斗争,也没有什么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这时候,
你的脑海中是否想起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呢?置身在新中国成立后,
文革期间的大地上的农村, 很难说不受到外界的影响, 但在三合屯里
面,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这算不算人为的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
界,表达作家或导演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呢?
其实我们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导演超越现实的一些主观愿望
的。
首先是招娣爱上骆长余的,也就是我们现实中的“女追男” , 并且
他们的背景差距悬殊,一个是农村傻姑娘,一个是城市来的教师,但
是招娣就是用一挂马车把骆长余拉了回来,而且一拉就是四十余年,
骆长余再也没有离开招娣。有些影评人说:在现实这是一种奢侈。导
演似乎想要告诉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可以这样的。
当抬棺的时候, 影片中是这样说的: “这钱他们都不要……父亲抬
棺那天来了一百多人,还有些是坐车的,他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我
大多不认识, 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父亲哪一年的学生。 ”这或许是代表一
种理想,一种对现实社会的理想,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生子,即“我”对父亲母亲爱情的讲述。初恋
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当父亲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
系魂牵的初恋时, 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 甚至还分
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理想型文
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
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这
我的父亲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