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留香娘子关手工制香-旅游管理
指尖留香娘子关手工制香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加工和使用香料的国家,烧香的历史早于西周。而佛香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传统中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一只香炉,在礼佛与祭拜祖先时,拈香一炷,藉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的那份敬意与追思。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太行水乡古镇娘子关,有着韵味独特的北方风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致。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曾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从明清开始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家族世传的手艺
“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闻名的“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下,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的千年古村落。小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村舍中石屋、溪水相伴,石桥穿街过巷,曲径通幽。一路打听来到了下道街一户王姓院落,古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我们刚一进门,就迎出来一位身形高挑、贤良温柔的农家媳妇,她正是现在依然独自从事制香的段玉萍。
晨光轻轻地透进来,给这静谧的小院披上了一层金色,玉萍欢实的身影在小院里转动着,像一朵流动的花,宁静空间里瞬间多了几分生气。一大早玉萍就开始和制香的面,没想到看起来文静的玉萍力气真不小,一手一个大桶拎起来就开始配料。香面的原料是榆面和木粉,先要将原料筛一筛,除去杂质,按二比一的比例配好,然后放进长方形的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搅拌。玉萍说面要尽量地和熟和黏,将来做香时,才能保证不断条有力度。
调和好香面后,开始进行制香的关键工序――挤条。这是在一间原生态的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如果不是屋子中间的铁筒和千斤顶,真会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开始做香前,玉萍轻轻地用盆水净手,她说香是佛前供奉之物,制作时也要心怀圣洁和虔诚,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佛香的质量。玉萍现在做香用的是近几年新买的电动制香机,只见她把和好的香面倒入压香机中,装填、封箱、支好千斤顶,开动电源,机器就会运用液压原理向香筒施压。香筒的下端安装着一个用气门嘴做的出香孔,正好是香条一般粗细,施压时,香面就会从小孔中挤出来。随着一根根香的“涌”出,玉萍灵巧的双手柔柔地接下,像小心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挤出的香条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一层层盘在转动的铁筒上。令人惊奇的是,转动之间,玉萍盘条的速度和挤条保持着惊人一致,像是程序设定好的一样。成型的香呈均匀的线条状,一条条香顺滑的程度,无声地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香间隙,我好奇地问起,玉萍是如何学会做香并从事这一行业的。她告诉我,手工制香是他们家的世传,玉萍的娘家在邻村,嫁来娘子关王家后,因为公公婆婆以做香为业,玉萍也跟着学习,从此与制香结下了不解之缘。玉萍的公公叫王春栋,今年76岁了,王大爷虽然体力不如从前了,但他依然会给玉萍打打下手,在技术上还经常会指导她。说起过去做香的情景,王大爷仿佛回到了从前,曾经村内家家户户几乎都做香,村里还有个规模较大的专制卫生香的厂子,这些年,做香的家庭越来越少了,到现在,一年四季都坚持做香的作坊仅剩玉萍这唯一的一家。那时候做香时机械
指尖留香 娘子关手工制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