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善于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其思维潜力的角度出发,抛弃那些表面热闹、实则低效的体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有效探究活动的数学课堂中尽情舞动起来。
关键词:体验探究低效剖析
近日,聆听了十多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公开课,笔者发现,上课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安排了一些体验探究活动。然而,笔者发现有些体验探究活动的课堂组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体验探究活动形式化,将体验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味精",总要撒一点;或是没有考虑体验探究活动的固有价值,致使学生一般沉浸在活动过程和规则之中,而忽视了体验探究活动的本质意义,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收获颇浅。现略举三类低效体验探究活动的案例,试作剖析思考。
一、雾中看花--?住了学生的眼睛
片段呈现:这是一节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的教学(北师大版),教师展示两张情境图进行比较。(房间内物品摆放整齐和摆放不整齐)
突出情境图"物品摆放不整齐",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分发物品卡片和表格,要求学生按"服装类、文具类和玩具类"分小组活动进行分类整理。
课堂现象:班级上各学习小组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表格和分类标准,认真地摆放物品卡片,以摆得端正、摆得整齐和物品按类放的是否正确进行评价。
接着教师进行课件演示,同样屏幕上出现"服装类、文具类和玩具类"的表格,对每一种物品学生集体回答摆放位置,教师用课件拖动演示。课堂上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画面动感逼真;有学生学习小组活动,参与体验活动,表面上看来,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分析思考:
对于这节课,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学生学会"类的确定"重要,还是学生课堂活动中"分的过程"重要?显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确定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分是重要的,而活动过程的物品按照要求对应"放置"是次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到"能按一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整理分类,......",
这个"标准"的确定,老师们往往忽视,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对物品分类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标准,标准来自对物品共同属性的抽象。而教师在教学中却把重要的标准:"服装类、文具类和玩具类"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重视体验活动的过程,(物品摆放)没有考虑体验活动的本质意义(标准确定)。这样的所谓体验探究活动从课堂表面现象来看,课堂似乎很热闹,但实质上是低效的、形式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无效活动。
二、身在庐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片段呈现:这是一节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认识》的教学(北师大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概念后,教师安排了一个游戏,摸球活动。
全班抽了两组学生,每组10人,讲台上摆放了两个牛奶盒箱子,箱子中放了一些黄、白两色的乒乓球,由学生轮流上台摸,并记录摸出球的颜色。(摸到白球多者获胜)
课堂现象:学生开始上台摸球,下面的学生有站着的、叫着的,甚至还有的在热闹地喊着:"白球、白球......",气氛甚是热烈......
分析思考:
从课堂现象可以看出,许多学生根本没把自己的思维放在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大些?为什么会这样?而是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希望他们能摸出白色的球,因为老师交待的规则是:看看哪组摸出的白球多,哪组就胜利。而在参与摸球的20来个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