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课堂改革
[摘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次改革将使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关于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来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蜕变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历史教师。
[关键词] :历史教师课堂改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认为不论是工作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工作在偏远的山村,我们都应该以新的风采来迎接新的挑战。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在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怎样改变,才能适应现实呢?
一、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1、改变历史教学观。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可塑性,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的统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义初中历史教材出现了几百处“硬伤”。有些细心的教师发现了这些错误,但是只能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信条,不能超越大纲和教材的定性规定。历史教师只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模范执行者。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历史教师应该是教学的主持者、导演者、平等的参与者
,是历史新课程的研究者。
2、历史教学价值观的变化。
《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有为祖、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这种价值观的要求不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学生的“终极”追求。同时,也造就了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个人权威,惟我独尊,师道尊严。历史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国情,认同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较为务实的培养方向,它更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将培养目标现实化。同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民主参与教学,师生共同建构历史知识的意义。
二、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一言堂和大满灌的现象,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历史课程标准和配套实验教材,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是为学生设计的标准和教材。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地位将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
,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生的观点,指导和组织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营造民主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
新历史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