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要从细微关键处切入
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时要注意从细微关键处入手下面,下面结合苏教版五上《诺贝尔》一课的教学,说说如何让学生细细品味,读出文字的温度。
一、把短词读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学“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一段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师:文中是写诺贝尔面对什么不放弃、不退缩?
生:面对恐怖的爆炸,面对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诺贝尔不放弃、不退缩。
师: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诺贝尔不伤心吗?不痛苦吗?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生:诺贝尔肯定是悲痛欲绝。他会想,弟弟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残废了,我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们的心愿。
师:这一场惊人的爆炸事故不仅使诺贝尔失去了实验室,失去了亲人,还让邻居们惊恐万分。邻居们担心什么?
生:邻居们担心自己也被炸伤、炸死。
师:如果你就是诺贝尔的邻居,望着眼前的一堆废墟,会对诺贝尔说什么?
生:诺贝尔,你这个疯子,赶紧停止你的炸药实验,我们可不想成为你的实验牺牲品!
师:他们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诺贝尔退缩了吗?
生:没有。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师:那到底是什么让诺贝尔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呢?
生:让他毫不气馁的是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毫不气馁”这个词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感悟其坚定的意志、顽强的决心和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二、扣数字想象,化抽象为生动具体
在教学“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年头”“几百次”展开想象:
师:“四个年头”“几百次”这两个数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诺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师:诺贝尔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什么?
生: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炸药要爆炸一回。
师:那几百次的失败又意味着什么?
生:要经历几百次的爆炸,意味着他经历了几百次的生命危险!
师:透过这两个数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的实验室被炸得一塌糊涂,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他买来实验用品,继续研究、实验。
生:我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诺贝尔被炸得满脸鲜血,伤痕累累,但他毫不畏惧,继续研究、实验。
师:同学们,几百次的失败,几百次的爆炸,几百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看到这些,你想用什么词来赞扬他呢?
生: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数字也是语文,将数字转化成具体的情节乃至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从肤浅、抽象走向丰满和深刻,触摸数字背后的风景,品味数字背后的意味,化抽象为生动
咬文嚼字要从细微关键处切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