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辉煌璀璨!千百年来,它如同一股气势磅礴的巨流,注入长江、黄
河,奔腾不息,流淌在中华大地!它是多元的文化景观,肩负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有
石破天惊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可谱曲弹唱;可朗诵歌台; 又可淡泊明志, 影响千秋
万代;还可跨越重洋,倾倒蓝眼与黑人!
作为吟者,似乎不必去探求古诗词的艺术规律,但从继承、发展、创新的角度,前人名
作中蕴藏着深刻的艺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是值得古诗文爱好者去挖掘、 整理和推广的。
中国古诗词的艺术规律,是一门纵贯数千年,横涉千万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笔者本着
一个学诗者的初衷,浅谈诗词写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一、什么是古诗词的虚与实?
何谓虚?即空虚,空无所有;何谓实?即真实,实在。
吴乔从传统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 ”去辨析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阐明了虚实的辩证关系。
他在《围炉诗话》中云: “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
虚句变为死句 ”。又云 “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骚多比兴,是虚
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
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 1 、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
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 、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 、
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 、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
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
虚。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是实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是
虚景。又如《卜算子 ?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是实景;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二、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 作文 谱》中说得很精辟: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
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趣味、 诗韵俱存, 使其内涵丰富, 外延无边。 如唐杜甫的 《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肃宗宝应元年( 762 )冬十月,唐王朝官军破贼于洛阳。次年春,杜甫正寓居在梓州
(今四川三台),忽听官兵捷报,诗人欣喜若狂,写下这首生平唯一的一首欢快的诗。
它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 “收蓟北 ”,意味着盘踞八年的 “安史之乱 ”老巢被摧毁,
杜甫禁不住 “涕泪满衣裳 ”!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
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收蓟北、涕泪满衣裳、
却看、漫卷诗书 ”都是突然之间 “喜欲狂 ”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 “放歌 ”、 “纵酒 ”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
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
而飞,沿着涪江入嘉
浅谈古诗词的虚实结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