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佟金刚199196贡献
论“国学”概念
党圣元教授的讲座“国学之由来及其当下之文化担当”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党圣元教授指出,从上一个世纪以来, “国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情况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学者都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观和视角解释“国学”。根据时间的变迁,对于“国学”的解释也是在逐渐变化的。“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指设立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思想学术逐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一九九零年代后兴起至今,近代以来, “国学”意指中国特有的学问,亦指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关于“国学”的范畴问题,党圣元教授给出了两种解释: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国学”以现代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以思想划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围。关于对“国学”有两种著名的看法。第一种:国粹源邓实 1906 年撰文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 因以成因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者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的这种国学概念很广泛, 强调国学经世致用性。第二种: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是经史非神话, 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治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讲完“国学”的背景知识之后讲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国学”热。第一次是而二十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倡导国学、国粹、国故,出现了一批相应追随者。到了二十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国学研究又热了起来,出了梁启超、章太炎外,一些五四以来的新名流如胡适、吴宓、汤用形等人也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主流,由此而出现二十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国学热”。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又出现了关于国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出现了古籍整理、编撰和翻印近代以来研究国学名著的热潮,形成了第三次“国学热”。最后讲到“国学”在当下文化担当的位置以及如何正确的定位国学。党圣元教授指出, “国学”概念的界定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推移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必强迫自己等同前人,也不能要求后人停留在我们今天的人是水平上。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看待“国学”。此外, “国学”中的“国”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国学”不包括那些外国学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对象的考察和研究。党圣元教授对如何对待“国学”问题做出总结:从当前世界的文化格局来看,仅仅把“国学”当做对其他的外部的或异质的文化之回应,
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世界的发展来看,仅把文化当做东方文化的代表而欲与西方文化一争高下或轮流坐庄, 也显得不够圆融。实际上, 相会对话、相互交流、
国学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