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主要内容§ §§§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本章目的
掌握地震分布及其成因类型、活动层与地震的关系等
本章特点
内容较多、理解性记忆
学习要点
地震分布及其成因类型
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岩石力学性质与地震
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特征
学习要求
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10/26/2018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基本概念
地震三要素: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简称地震三要素。
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级”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地震名词及地震波
10/26/2018
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公式计算出来震源处的地震大小。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纵波就是纵振动的传播。纵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速度约5~6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横波就是横振动的传播。横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前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纵波和横波统称为体波。当地震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着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为3~4公里/秒,因面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小,故面波跟在横波后面。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用“度”来表示。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
远震、近震、地方震: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
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中源地震的发震频率较低,%,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12%。
绝大多数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分布在岛弧的里侧和海岸山脉一带。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害。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
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
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
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10/26/2018
第二章 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