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犯罪片
犯罪片是个大类型,其中的骨干是强盗片,其它亚类型还包括:警匪片、黑色片、侦探片、惊悚片等。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
一、强盗片
强盗片的概念:强盗片(Gangster film)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好莱坞发展起来的一种类型片。它是以强盗为主人公,以强盗的犯罪行为和被惩罚为主要表现题材,以枪战、打斗、汽车追逐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类型电影。它以表现暴力为要旨,常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着力描写被社会摒弃的人群以及他们对“美国梦”的执著追求。
———郝建《影视类型学》P242
强盗片基本元素:冒险、动作、暴力、悬疑、神秘、恐怖和惊悚
强盗片出现的社会背景
美国电影学者约翰·贝克斯泰在《强盗片》一书中指出:“强盗片的历史,就是美国的犯罪史。” 强盗片在30年代初期形成高潮的原因,在于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禁酒时期”的到来。由于失业人数剧增、社会治安混乱,犯罪呈上升趋势。刑事案件层出不穷。这些案件往往是报纸热衷报道的头条新闻。犯罪新闻和犯罪小说是强盗片的主要故事来源。 这类电影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发迹、犯罪历程以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在强盗片中,罪犯一开始就暴露在观众面前,人们不感兴趣谁是罪犯,感兴趣的是犯罪过程,以及罪犯如何最后受到惩罚。这里的所谓“强盗”,泛指一切不法之徒和犯罪分子。
强盗片的模式构成
一、叙事模式:以强盗的事业、友谊、成功与失败和必然结局———死亡为线索。
二、人物形象:强盗片中的强盗形象是浪漫化的,是一种类型世界营造的观赏对象,而不是具有生活真实性的形象,是我们想象创造和审美观赏活动的产物。
“真正的城市只制造罪犯;想象的城市却制造黑道分子。”
———劳勃·华萧《黑道分子是悲剧英雄》
双主人公模式
三、与社会时事紧密相连。
四、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来自下层的强盗主人公经历了一条从底层向上层社会拼杀的道路。
“黑道分子是属于城市的,为了将城市拟人化,他必须居住在其中:不是真正的城市,而是想象中危险和哀伤的城市,它是非常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城市”
———托马斯·沙兹《好莱坞类型电影》
五、快速剪辑和声音的表现力
有声电影的兴起为强盗片表现各种声音元素提供极大可能。
六、道具的表现力和上镜头性
七、对法律和道德的矛盾情感
强盗片展示和宣泄了普通人内心对暴力、非理性的欲望,强盗所追逐的金钱、权力和性以及社会认同与世俗价值规范并不冲突。然而他们通过暴力手段来夺取的个人主义行为又终将遭到代表集体意志的现代法律的惩罚。
1903年,《火车大劫案》,既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西部片,也是强盗片的源头。 1912年,在大卫·格里菲斯的《穷巷剑客》中,强盗开始作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影片中出现后来屡见不鲜的互相对射的枪战场面。 1927年,约瑟夫·冯·斯登堡的《下层社会》不仅奠定了强盗片的基本情节模式:“犯罪者必受惩罚”,而且为强盗片确立了许多后来沿用的经典元素:主人公是令人同情的强盗、阴森城市街道夜景、蛇蝎美女等。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刘易斯·迈尔斯通的《大骗局》(1928)、鲁本·马摩里安的《大街小巷》(1931)和泰·加纳特的《坏同伙》(1931)等影片使强盗片初具规模。
郑树森认为,黑帮片的代表作主要有威廉姆·韦尔曼导演的《人民公敌》
代表影星:保罗·茂尼、爱德华·G·罗宾逊、詹姆斯·卡格尼、汉弗莱·鲍嘉和乔治·拉夫特
强盗片的历史沿革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声音带来的机枪扫射声,空旷街道的打斗声,追逐中急刹车的汽车轮胎刺耳的摩擦声以及歹徒们满口的黑话和刺耳的尖叫声为强盗片增加了一种极富吸引力的观赏元素。于是强盗片很快在30年代初达到高潮。仅仅在1931年,好莱坞就拍出了50部强盗片和其他描写敲诈勒索、贪污盗窃、监狱暴行之类的影片。
开创了电影声音世界的华纳公司又开创了30年代强盗片的经典时代。1928年,华纳率先推出第一部有声强盗片《纽约之光》。从1930年到1932年两年间,共出现出现了60多部强盗片。
代表作:《小凯撒》、《人民公敌》(Public Enemy,1931) 和《疤脸大盗》(Scarface,1932) 。这三部影片奠定了经典强盗片的叙事模式:一个犯罪分子如何发迹以及如何覆灭。
《小凯撒》是根据美国禁酒时代著名的黑帮头子阿尔·卡彭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爱德华·G·罗宾逊扮演强悍粗鲁又冷酷无情的杀手凯撒·恩里科·邦德洛。茂文·李洛埃以一种几乎近于纪实的风格纪录了一个黑社会头目的发迹史。影片开创了强盗片的重要故事模式:一个街头小混混如何成为一个黑帮老大,最后仍免不了死亡的结局。影片还创造了许多“经典场景”。
《小凯撒》片场,罗宾逊与妻子格拉迪
第二章 犯罪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