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 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合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互动与展示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学习难点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自学与诊断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
精讲与点拨
,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
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
【2015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