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秀山花灯戏.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秀山花灯戏.doc浅谈秀山花灯戏
秀山花灯戏产生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发展, 并在国家、省(市)级文艺调演中获奖。本文主要在秀山花灯戏的产生、演变、演出形式、内容、风格、特征以及将来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分析研究。
和著作权归原所有, 匕
关键词:秀山花灯戏;形成;流变;形式;内容;风格;特征 J826 A 2095-4115 (2014)
11/12-331-1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民间小戏存着极其秉要的特殊意义。那是因为我国360多个戏曲的发展历程,都没有离幵由“两小戏”到“三小戏”,再到“半班戏”,最后形成较完整的大戏的轨迹。秀山花灯戏也不例外,形成的主要源头,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通过相互交流、吸收、融合、发展、衍变,转化为说唱结合、载歌载舞、叙事抒情、演绎故事、表现人物的民间小戏形态。它是本土民间文艺与外来民间文艺有机交融的产物。
秀山花灯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后期,一些民间花灯艺人, 他们在长期的跳花灯中,幵始不满足于只是二人歌舞的表演形式,于是尝试着编创一些简单的故事内容穿插到跳花灯的表演中,如《上茶山》《盘花》《兰桥汲水》《闹五更》等。这些
一问一答式的小情节、小故事,说它是戏,它又以歌舞表演为主,基本没有脱离跳花灯载歌载舞的表演模式;说它不是戏嘛,它又具备了戏剧有人物、有情节、说唱结合的基本因素。原始的花灯“跳团团”(二人转)开始向戏曲发展演变。
民国初年,随着先进的汉文化的传入,特别是戏剧文化的传入, 一些花灯艺人参与其中,成为既跳花灯又演戏剧的“两栖”演员。有的花灯艺人把其他戏剧的表演形式用于己具雏形的花灯戏中,促进了花灯戏由二人问答式的“两小戏”发展到“三小戏”乃至“半班戏”。这一时期的花灯小戏,在梅江地区的兰桥一代被称为“单边戏”。从当时上演的花灯戏剧目看,有从其他戏曲移植成花灯戏的,如《打渔救生》《槐荫会》《安安送来》《陈姑赶潘》等;有自己编创的花灯戏,如《看中牧童》《父子会》《徐氏教子》《同年妹打彩》《瞎子算命》《裁缝偷布》《王大娘补缺》等。当时洪安、兰桥的花灯戏己初具“半班戏”的规模,在行当、服饰、唱腔、打击乐等诸多方面都基本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洪安片区的峨溶、梅江片区的兰桥、溶溪片区的八卦、石堤片区的保安,花灯戏的编、演十分活跃。力了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花灯班还编了一些歌颂新时代、新事物的花灯
小戏,这些现代戏连同一些传统戏在内,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爱,一些年轻人积极参加到学演花灯戏的行列,秀山花灯戏出现有史以来的空前繁荣。
但是,刚刚兴旺起来的秀山花灯戏遇上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花灯班解体,花灯戏烟消火灭。困难时期过后, 人民生活刚刚好转,又来了 10年“文化大革命”,花灯戏被列为“封、资、修”的产物禁演,花灯戏消沉了
20余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所复苏。能够恢复演出花灯戏的灯班也只限于溶溪八卦、兰桥新华、石堤保安少数几个,其余如峨溶、龙池、海洋等都无力恢复花灯戏的演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秀山花灯戏受到巨大冲击,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人问津花灯戏的生存,花灯戏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秀山花灯戏是秀山人民在艺术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民间小戏曲。它植根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

浅谈秀山花灯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8 KB
  • 时间2018-10-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