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部分
第二章犯罪
昆明医学院法医学院
邓虹副教授
第一节犯罪
各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有不同表述:
一、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形式概念)
二、揭示犯罪的社会危害本质(实质概念)
三、实质与形式相统一(混合概念)
中国: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相统一的犯罪定义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社会危害性,即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罪
基刑事违法性,即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本
特应受刑罚处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
征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
的,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
1、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危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以及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国家和人民利益
刑法之所以将某一行为规定为犯罪,其内在的驱动力就在于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能够给我国的社会关系带来这样或那样的损害
(1)对我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危害
(2)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
(3)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
(4)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危害;
(5)对国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公民私人所
有的财产的危害;
(6)对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危害;
(7)对社会秩序,包括治安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
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等的危害;
(8)对国家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危害;
(9)对国家机关公务活动秩序和公务活动廉洁性的危害。
社会危害性的表现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1、实际的危害结果: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
2、严重危害后果的现实危险:如破坏交通工具罪
3、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如侵犯财产或人身的犯
罪
3、精神性的危害:如侮辱罪、诽谤罪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只是指行为
对社会造成的客观危害,而且也包括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行为的客观危
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统一。
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否定的社会政治评价。
3、刑法犯罪(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