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机制
A:药效学不仅研究药物在机体产生的效应,而且要研究药物效应的初始反应及其中间环节,即在何处起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这些常称为药物作用机制或作用原理。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是药效学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一般来说,药物可通过下列诸方面而产生效应。
⑴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如用抗酸药中和胃酸、静脉注射甘露醇高渗溶液引起的利尿。
⑵补充机体所缺乏的各种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及多种元素等。
⑶对神经递质、介质或激素的影响。如麻黄碱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或如甲苯磺丁脲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使血糖降低。
⑷所用于一定的靶点。药物作用的靶点有四:受体、离子通道、酶及载体分子。
①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如去甲肾上腺素可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激动之,使血管收缩。
②影响离子通道。如钙拮抗药可阻止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血管舒张。
③与酶的相互作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加强和延长乙酰胆碱的作用。
④影响载体分子。如假递质影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
⑤基因治疗。如多为核酸类物质,对疾病的相关基因有高度选择性,因而可选择性的改变人体特定的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
2. 阿托品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竞争性阻断M受体(与其结合,但无内在活性);对外源性 ACh 拮抗作用强;
很大剂量时可阻断神经节的NN受体。
【药理作用】:
(1) 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口干、皮肤干燥);支气管腺体较敏感,呼吸道分泌减少;大剂量可抑制胃液分泌,但对胃酸分泌的影响较小。
(2) 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局部滴眼或全身给药均可出现
(3) 松弛内脏平滑肌。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降低蠕动的幅度和频率,缓解为肠绞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输尿管痉挛。对胆囊、胆管的解痉作用较弱,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较小。特点:过度活动或痉挛时作用显著
(4)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①心率:治疗剂量:阻断副交感神经元上M1胆碱受体,心率减慢。较大剂量:阻断窦房结的M2受体,心率加速,对健康青年人影响最显著。
②房室传导:对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传导阻滞
(5)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①一般剂量对血管和血压没有明显影响
②较大剂量:皮肤血管扩张明显。表现:皮肤潮红、温热,面颈部明显
病理情况-大剂量:有明显解痉作用,改善微循环
③与抗胆碱作用无关
(6) 中枢兴奋作用。-1mg可轻度兴奋迷走神经中枢,使呼吸速度加快。剂量增加2-5mg,出现焦躁不安,谵妄。中毒剂量>10mg,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失调;兴奋转入抑制,昏迷、呼吸麻痹,死亡。
【临床应用】:
(1) 解除平滑肌痉挛。
各种内脏绞痛:对胃肠绞痛、膀胱刺激症状-疗效好;可治疗小儿遗尿症;胆绞痛及肾绞痛:效果差,合用哌替啶
(2) 制止腺体分泌。
①麻醉前给药
②严重盗汗、流涎症
③消化性溃疡病辅助用药
(3) 眼科。
①虹膜睫状体炎:虹膜括约肌、睫状肌松弛→消炎、止痛。预防虹膜与晶状体粘连、瞳孔闭锁
②验光配镜:睫状肌麻痹,准确检测屈光度
③检查眼底
(4) 抗心律失常。
①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②大剂量:抢救锑剂中毒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5) 抗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大剂量可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
(6)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3.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
(1) 解热作用(中枢作用):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2) 镇痛作用(外周作用):防止炎症时前列腺素合成;与外周神经的抗知觉作用有关。
(3)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时前列腺素合成,使炎症局部的红、肿、热、痛减轻,从而缓解炎症症状。
抑制环氧酶(COX)→PG合成释放↓
COX1参与生理功能调节——药物不良反应:保护胃粘膜、调节PLA聚集、外周阻力等
COX2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药物治疗作用:与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有关
【药理作用及应用】
(1)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强
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等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剂量可至最大耐受剂量)
(2) 影响血栓形成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
* 小剂量:抑制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②用于防止血栓形成: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TIA
* 大剂量:抑制PGI2合成→促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直接刺激胃粘膜;高浓度刺激CTZ,恶心、呕吐、胃出血等
药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