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用抒情点亮文章的结尾.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用抒情点亮文章的结尾
如果把文章的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也就是说,成功的文章结尾一定要给读者留下一些什么,要么是视觉的冲击,要么是声音的回响,要么是思维的撞击,要么是精神的触动……达到这一目标的技巧有很多,但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巧妙而自然地抒情。
所谓的抒情式结尾就是在作者在收束文章时,由于受到所写的人、事、物的感染,紧扣题意,抒发情感,来表达所写事情的深远意义,从而达到以情感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目的。从抒情的角度来说,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有些文章在结尾的时候,毫不掩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泻出来,或如暖阳高照,或如雨打芭蕉,或如风吹落叶,或如江水滔滔,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这叫做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体现为真情告白,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又如杨绛的《老王》结尾: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直接抒情还可以体现为美好祝愿,如鲁迅的《阿长与》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有些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地把某种情感表露出来,而是把情感寄托在景物的描写里,蕴含在故事的叙述中,融合在哲理的感悟里,依托无尽的思考中,这就是间接抒情。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寓情于景
许多富有感染力的古诗词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到了情景交融,不管是送别还是思乡,不管是征战边塞还是闲游乡村,诗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感情溶铸到景物的声、色、形、味中,于是乎,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可以这么说,情因景而真实,情因景而感人。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等作用,如果文章结尾也用上景物描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有着这样的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我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明月”这些富有诗意的画面寄托着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又如中考优秀作文《那脚印,那亲情……》的结尾是这样的:“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作者宛如一位画家,寥寥几笔,以景带情,渲染出一幅父爱的图画,比直接抒情的感染力要强得多。
二、寓情于事
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记叙、描写是基础,抒情、议论是升华,但有些文章在结尾时,既没有酣畅的情感喷薄,也没有理性的人生感悟,而是就着情节的发展自然收束。这样的结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委婉、曲折地蕴涵在对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没有刻意地表达菲利普夫妇这么做的原因,也没用显露自己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但“我”的复杂情感就在这客观冷静的叙事中一一扩张开来――对

用抒情点亮文章的结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