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理念,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体会举动的雄壮,领悟语言的精妙。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水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视频资料等方式理解“伟大壮举”在文中的具体体现。2、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培养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首先、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所以上课伊始我直奔中心,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伟大壮举”这一关键词,并知道理解、感悟、质疑。
接着,我紧抓“壮”字,引导孩子们找表现“壮”的语句,并围绕关键句,细读文本,并且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这些语句的独特感受,深入理解感悟课文,主要是从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仪式的隆重,销毁的鸦片数量多这几方面理解“壮”这个字,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在体会销烟情景的语句时,我还鼓励孩子们放飞自己的想象,想销烟的民工是如何将鸦片“抛”入池内的?并仿照句子,用“先……再……然后”造句,练习说话。与此同时穿插播放销烟的视频,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场面的壮观,在此基础上谈体会感受,想像看到罪恶的鸦片随着潮水卷入大海时,人们是如何表现的?再加上我给孩子们提供的吸食鸦片造成的危害的资料,如吸食的人骨手如柴、吸食的人沿街乞讨、吸食的人无家可归、吸食的人惨死街头……孩子们对毒品的愤恨以及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深刻地感受,“林则徐”这个顺乎民意、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由此突显而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使学生体会场面的庄严热烈。当学生充分的触摸语言文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品读。所以在指导朗读这方面,突出指导描写销烟情景的语句要引导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