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郭凯明(江西省星子中学332800)
[摘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优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遵循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特点,借助媒体作用,不同课型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真正促成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学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列表、图解,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忆,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教学活动遵循课程目标,应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辅助教学手段渗透到教学中,真正促成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服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华丽的形式而不顾教学效果,不能只顾重视课件的开发而忽视了课件恰当的使用和要解决的问题,而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这就必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信息量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特点,如运用不当,课件或链接内容过于丰富,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以内的接受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甚至有的材料没等学生看完就已切换为下一段内容了,学生更是无暇记录重要内容及进行思考。这样多媒体就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第二,课件使用一定要适度。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色彩过于艳丽、花哨,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来,而淡化了听讲的兴趣,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所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貌,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探究,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教学时可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处理,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内膜特点?内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吗?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主动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光合作用”进行教学时,逐一对光合作用过程、叶绿体的色素、光反应、暗反应进行的部位用闪动和交换色彩来显示,用Flash进行特写,最后绘制成图表总结,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代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这种开放
【学术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