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顶层设计建议书
一、思路
政府用最少的卫生投入解决居民最大的健康问题。
一、 制度设计
一)、医保支付社区全科医生工资
社区全科医生由医保资金支付,社保结余越多,社区全客医生待遇越高。
可行性分析:
这个模式是国外通行且证明有效的做法。病人看病,医生买单,把医生与病人绑成利益共同体,可以解决现时的医生大处方、大检查,过度治疗、诱导医疗服务问题。解决医生拿药品回扣问题,解决药品虚高价、虚低价问题,解决医生、病人套取医保资金问题。能吸引全科医生主动下社区,干预居民的不良健康行为,预防居民生病。引导医生用最少的医疗支出,解决居民最大的健康问题。解决医生效绩工资问题。
二)、大医院门诊逐步下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公立大医院门诊逐步关停,全部下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保留急诊室与住院部,需要住院的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送。
可行性分析:
大医院的门诊病人,都是能够在社区解决的多发病、常见病。在社区门诊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把公立大医院的门诊设立在社区,解决居民对社区医生医术不信任问题。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问题。为民众提供低成本,可及性,广覆盖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三)、设立检验中心
把全市公立医院的检验科整合成立检验中心,向社会所有医疗机构开放,资源共享。
可行性分析:
这个是国外通常有效的做法。解决医疗设备重复购置浪费医疗资源问题,解决居民对医疗机构检验设备不放心问题,解决居民对设备操作人员技术不放心问题,解决营利性医疗机构欺诈问题。
四)、检验结果阳性率下岗培训制度
设立检验结果阳性率标准,医生年开检验单阳性率不达规定率,医生下岗培训。
可行性分析:
这个是国外通常有效的做法。国外医生开具的检验结果,阳性率标准是30%。解决医生大检查浪费医疗资源的问题。
五)、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等实施双向转诊制度,重大疾病转诊大医院,病情稳定后转回社区继续治疗。
可行性分析:
这个是国外通常有效的做法。解决医院过度扩张问题,解决专科病人不足问题,解决过度治疗问题,解决病人对小医院不信任为题,减少医疗纠纷问题,节省医疗投入。
六)、吸引患者下沉基层就医制度
通过社保报销的比例来吸引患者基层就医,减低医疗费用。
可行性分析:通过医师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低医保报销比例,可以很好的吸引患者在基层就医,减少医疗支出。
七)、开放医生多点执业
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经执业单位同意,医生可以多个医疗机构注册执业。
可行性分析:
短期内提高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看病,提高医生收入,减低非法行医罪的发生。
八)、开放医疗市场
市场为主导,开放医疗市场,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多元化办医,诊所设置按市场准入,诊所设置取消审批制度,采用备案制度,在职医师也可以开设诊所,多点执业。
可行性分析:
解决部门垄断问题,解决多元化办医政策无法落实问题,解决唯利益集团办医问题,解决基层卫生网底建设不足问题,解决医师失业问题,解决行政许可寻租问题,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问题,解决有支付能力人用医保问题,解决富人看病服务项目少问题。
九)、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病历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病历一体化,居民看病时,医生随时建档。
可行性分析:
解决资源不能共享问题。解决医务人员技术共同提高问题。
医疗改革顶层设计建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