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谈谈青春期的认同转换.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谈青春期的认同转换
李孟潮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1 认同转换和身份认同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家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观点如下:
1)这是一个儿童与成人过渡时期,其心理状态受到了生理成熟的重大影响。
2)俄狄浦斯情结被重新激活,这个时期集中体现了儿童发展的变迁。
3)总的趋势是行动胜过语言。也就是说使用付诸行动胜过口头交流。
4)自恋利比多增加。
5)对父母的利比多灌注脱离,转换为对新客体的利比多灌注。
6)同伴小组在利比多灌注的脱离和转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转换的过程包括了人格的解
构和重构,旧的认同被新的认同的替代。
7)青春期包括了对过去的客体以及童年的哀悼。
8)青春期也包括了认知的发展,尤其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Leao, 1986)
上述心理特点其实用一个词就可以总结,便是 “认同的转换 ”。
青春期之前的潜伏期个体的认同模式以超我认同为主。但是到了青春期,原有的人格结构在生理变化
的刺激和文化角色设定的双重作用下,必须发生很大的改变,要不然就无法成人。
成人的标志便是形成稳定的同一性,也就是获得稳定的身份认同。
几十年前流传广泛的埃里克森学派,加上我们半生不熟理解,造成了心理治疗师们很多错误的印象,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
第一,青少年就是无法控制性冲动和攻击性的,所以出现越轨行为无所谓。
第二,应该给青少年充分自由,不要管他们;
第三,青少年重要任务就是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 所以没有形成稳定身份认同的青少年就是有问题的。
其实,比较合乎研究结果和当今文化特色的说法应该是:
第一,不少研究结果提示,虽然青春期会有不少的家庭冲突,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能够
和社会及成人保持比较和平共处,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是 “好宝宝 ”,但是不等于他们
都要变成 “问题青年 ”才是正常的。
第二,放任不管型父母的孩子有更高的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甚至有可能超过了专制型父母的
孩子。
第三,身份认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青春期就结束。(阿什福德等 ,2005)
安娜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有些说法其实只符合六十年代的文化环境, 当时的青少年的确是不越轨不
正常。这也提示我们,心理研究应该更多重视心理结构的形式,而不仅仅是内容。内容总是不断在变,而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超我的内容从古到今改头换面无数次,可是超我这个结构形式还是不变的。
青春期是一个寻找身份认同的时期。身份认同找到了,就是形成了凝固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自我
( self) ,有了身份感。( sense of identity )
身份感的形成又是以自体的转换为起点的。
最早的身份认同当然是起源于和母亲的客体关系。
如 Grinberg 等所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客体关系有三种联结形式,它们的相互配合决定了身份认同
的形成。
这三种联结形式是:
第一,空间联结,包括了躯体自体在内的自体的各个部分之间要存在一定的空间排列顺序。这样一个
人才能够分辨什么是 “我 ”的,什么不是 “我的 ”。
第二,时间联结。沿着时间顺序的各个自体表象的排列。这样,人才能分辨什么是过去的我,什么是
现在的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有些人老是纠缠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便是这方面的联结缺乏。

谈谈青春期的认同转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