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较重,我国的历史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在我国又是一个特殊性的问题。“三农”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农耕文明的发展逐渐在成长。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为未来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历史;缓解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的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是一个大系统,“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且更为复杂的系统,具有易相发展关系的特征。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必然性
在迄今为比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中国文明曾经在世界上领先过上千年。古代中国文明又称农耕文明,基本或主要的载体就是今天所说的农业、农村、农民。农耕文明在哲学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是顺其自然,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与已经衰亡的及同时期的其他文明相比,农耕文明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二是崇尚勤俭。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农耕文明区域内可以做到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直到今天,历史上的农耕文明区域内人口密度最大,人也最勤劳节俭。[1]
但是,农耕文明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即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所以,农耕文明条件下,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增长的无限性之间也常常产生矛盾。历代王朝更迭,基本上是初期人口稀少,后期人口众多。在这个意义上,以现在的眼光看,农耕文明允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与空间并不宽裕。
当农耕文明延续到清朝,正重复着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时,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新的文明类型出现在西欧,那就是以英国产业革命为发端的工业文明。与以往的人类文明类型相比,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表现出日益强大的生产力。。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王朝的惨败而告终。实践无情地证明:对起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东方的农耕文明已经古老到落后的地步了。[2]
鸦片战争之后100年,作为农耕文明长子的中国,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交错中苦苦挣扎,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淖,举步维艰。其间,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中国的光明出路,直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功告成,新中国诞生。但是,就新中国成立本身而言,还只能从政治革命成败的意义上进行评价,并不意味着中国发生了人类文明类型的实质性转变。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中,
从历史看“三农”问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