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
【摘要】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而科学语言即普通语言,则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和社会的约定俗成,言和意是吻合的。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本文结合实际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浅析二者本质差别,以期在语文教学中有所突破。
【关键词】艺术语言科学语言本质区别语文教学
在接触到“艺术语言”这个概念之前,笔者一直把那些能引起共鸣和震撼的语句称之为“有文采”,面对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唏嘘不已,却说不清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在教学生写作文时,也总是让他们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有文采,但是“文采”绝不仅仅是修辞多这么简单,“文采”的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能量却不能被很清晰地表述出来,直到接触到“艺术语言”这门学科时,才真正明白了文采的内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艺术语言与我们平常所用的普通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都有感受却没有去认真分析过的问题,只有把握好他们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才能更好地诠释文采的内涵,才不会在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时缺乏理论依据。
第一,所谓“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化的语言,也叫变异语言,它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如果从我们一贯的语法教学来看,它是无法划分句子成分的,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而普通语言则符合我们平常所讲的语法规范,有固定的主谓宾定状补,遵循定法。如
“河畔里漫上来一群羊,羊群里站着云云。”(贾平凹《古堡》)“漫”本来是用以形容水的姿态,在此处用来说羊群,本来是不合常规语法的,但一个“漫”字绝对比用“走”更能显示出羊群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态,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又如“悲伤,水汽般漂浮在半空中,沾湿了我的衣裳。”悲伤是可感不可触的,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这里却说是沾湿了衣裳,也不符合常理和普通语言的规范,但这种本体和喻体的远离,打破了原来在本喻体类属较近的事物中寻求相似点的常规,这种看似错位的写法,带来的效果却是生动新奇的。
第二,科学语言往往是理性的,它表达的概念是清晰和长期约定俗成的,所指和能指是对应的,不会引起人们更多的联想和想象。而艺术语言则是偏重情感、审美含蓄的。它的创造是十分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要求整个心灵都调动起来投入其中。它的隐藏信息量很大,通过潜在信息传递美学信息,能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想象之美。具有突发性和非自觉性,更多的依赖于直觉和灵感。例如,说一个女子很漂亮,普通语言就只是说“她很漂亮”,至于怎么漂亮,我们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会有更多的联想。但如果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或者说“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其中漾开的情致,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品味。另外,在写一个人发愁时,普通语言就说“他正在发愁”,但艺术语言写“愁”却生动得多,最经典如李后主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愁赋予形象性,流不尽,载不动,可见愁的无边无际。又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无边丝雨细如愁”,愁可化作泪水,雨丝如愁,愁如雨丝,更加贴近诗人内心,让读者心有戚戚焉。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更是成为万千
浅析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本质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