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鸡舞镜
又叫山鸡起舞,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山鸡爱其毛羽,映水
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
不知止,遂乏死。 ”
三国时,曹植有一子名曹冲,年岁尚幼,已聪明无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
方遣人送来一珍禽名“山鸡” 。
此“山鸡”喜在清澈之水旁,见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无法使之在殿上表演。
年仅五六岁之幼童曹冲思得一法,命人取来大镜,置于山鸡之前。
山鸡自镜中见其美丽之身影,仿佛身临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
劲,不肯休止,终于精疲力竭而死。
“山鸡舞镜”原指山鸡对镜起舞。后喻顾影自怜,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常用
此语。
2 呆若木鸡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 。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
10 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 ?”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
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
又过了 10 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 “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
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 10 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 “现在差
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
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
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
1
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
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
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3 牛鼎烹鸡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 ,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
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
命他作令史官。 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 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
应该做更高一些的官。 ”
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说:
“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
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啊。
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
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
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
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
“牛鼎烹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4 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
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
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 ,嵇绍对皇帝始
2
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
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
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
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
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 惠帝说: 别洗别洗, 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 ”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 “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
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5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它说的是晋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
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
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
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 “这是吉祥的声音呀! ”边说边下
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
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 “不收复中原
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 ”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
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
“闻鸡起舞”,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3
6 鸡口牛后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 " 宁为鸡口,无
鸡年春节好词佳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