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兵败释因初探
405200 重庆市梁平中学徐本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
李山甫有诗曰“平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这不是说项羽贪图一统天下,结果一命呜乎吗?我看这是不妥的。古往今来,凡英雄豪杰无不有鸿鹄之志。况项羽乃一代人杰,始为灭暴秦而起兵,后为一统天下而楚汉相争,这有何不可呢?故将失败归因于项羽的“贪心”是不足取的。
司马迁谓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认为项羽失败之因是他企图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后来的开明君主唐高宗不是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吗?项羽崇尚武功,却渐渐地失去了民心,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最终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苏明允谓项羽“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以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这种看法是很精当的。结合司、苏两人的观点,我现作如下简要的分析。
首先,“兆垓下死者,巨鹿之战也”。在秦国强兵良将俱在巨鹿,而关中兵少势弱之际,项羽一介武夫却偏引兵“渡河救巨鹿”,而不乘机攻占秦之老窝——都城咸阳。待巨鹿大胜,收降章邯后,“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这样秦地之人都已降服沛公而敌视项羽了。民心向背兆示了项羽败势的不可逆转。
其次,项羽不据关中,却都彭城,这一重大失策导致了他后来军粮匮乏,兵败垓下。板板曾叹项羽“已背齐盟强自雄,便应割据守关中。如何宴罢鸿门去,却觅彭城小附庸?”在“西屠咸阳”后,项羽“心怀思欲东归
”,完全不顾军事长远大局,凭一己之私念便放弃了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失去了这一至关重大的军事后方基地。待“汉还定三秦”而“并关中”,刘邦巩固了后方基地之时,羽翼丰满起来的刘邦蠢蠢欲动,项羽怒而欲伐,却又不得不“向北击齐”。拖延之下,刘邦已是兵精粮足,致使“项王兵疲食绝”之时,只得与汉王划界鸿沟。
又其次,项羽不任人为贤,却刚愎自用,失去了采纳良策妙计取得胜利的大好时机,使他的反秦统一大业处处受到不应有的挫折,导致后来兵败垓下。巨鹿被围之际,卿子冠军宋义深谋远虑,曰“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建议静侯良机一举破秦以成大业。然项羽却鼠目寸光,杀了宋义这一颇有远见的上将军,引兵到巨鹿去显示好战的武功去了。这样延误了时日,刘邦得以先入关中,后来应了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项羽不理会亚父的暗约,执意不杀沛公,使刘邦得以存命,在谈吐中他还道出是曹无伤告的密,使“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西屠咸阳”后,有人谏项王关中“可都以霸”,而“项王闻之,烹说者”。荥阳鏖兵,项羽不听范增力劝,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致使范增怒而辞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这使项羽丧失了运筹帏幄的上等军师。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再其次,项羽的凶狠残暴,欲以武力征服天下人也是一个不小的失策。他少时,书、剑均学不成,而兵法“又不肯竟学”。长大后,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行军打
项羽兵败释因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