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
李长春作者简介:(—),男,湖南溆浦人,保险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女,湖南溆浦人,保险职业学院保险信息系辅导员,讲师。
(保险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保险职业学院保险信息系,湖南长沙 410114)
内容摘要:反思高校因人文关怀的不足和交流渠道的不畅而引发的惨剧,使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刻不容缓。而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观念层次而言,要从正确的学生观,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管理模式等多视角加以考察与建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不但揭示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宜从观念层次来探讨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希望能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一、个案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自己四名大学同学,马加爵惨剧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责难。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射杀32人,枪击惨案震惊世界。事过境迁,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滞。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他们折射出的是当今世界高校教育的软肋,即人文关怀的不足和交流渠道的不畅。
马加爵事件后,有学者分析说,转型的中国,社会剧变,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的冲击下,旧的价值已经被颠覆,新的价值尚未建立,迷惘的人们奔走于生计,无暇关注自己的内心,更无暇关注他人的内心,日积月累,疲惫的人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马加爵在
“绝命书”中提及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对自己琐事的帮助,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沟通和关爱,可惜家庭、学校、社会都忽视了这一点。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而不是歧视和取笑。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平等,如果让人感受不到,有的只是歧视、取笑和嘲讽,那么隔阂就是积怨的闸门,就是潜伏的危机和仇恨!
美国校园枪击案发生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停课一周,并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在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敲响了33声丧钟,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凶手赵承熙,在赵承熙的悼念碑上,旁边放着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鲜花和紫色蜡烛。美国民众写给赵承熙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们感到非常心痛。”“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使他的人生变得更好。”[[]《美国人将赵承熙也视为遇难者》[EB/OL],载http://blog./s/。
]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两所大学都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使马加爵和赵承熙能够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疏导,惨案又会不会发生呢?痛定思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构完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更值得思考是,在人们的心目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08566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