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宋女词人的幽怨情怀
摘要:南宋女词人作品中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散发着超出常人的浓浓的“幽愁”本文试从闺阁深怨和国仇家恨两大主题分析南宋时期主要女词人的幽怨情怀,并分析爱情、婚姻、社会变革等因素对她们的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南宋时期;女词人;幽怨情怀
前言
幽,隐也。《说文解字》中解释“幽”字从山,犹隐从阜,取遮蔽之意。怨,仇恨,不满意,责备。“幽怨”指郁结并隐藏在心中的愁恨,多指女子与爱情有关的情感,有时也指女子含有埋怨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南宋时期女词人的幽怨情怀,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那个特定时期女子的情感特质。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分别进行深入探析:
南宋前期,女词人们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生活状态相对稳定,女性被约束在封建社会狭小的闺阁空间里,词作囿于家庭生活之中,因而她们的词作集中表现的是女性的“寂寥”、“苦闷”、“思念”等主观感情。根据题材内容,相对集中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闲愁;二是离愁;三是苦愁。
“闲愁”不同于一般的愁,它有自己的特点。“闲愁”在《中文大词典》中解释为“因闲暇而兴愁也”,在《汉语大辞典》释意为“无端无谓的忧愁”。自古以来男女社会地位不同,男尊女卑,男持外,女主内,性别角色的差异导致男女视野不同,女性长期幽居在小院里,敏感多愁,目光关注闲暇之事,窗外之景,在小天地里独自惆怅。她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写伤春悲秋之情,感伤青春易逝;抑或是在夫妻短暂分离时,发出慨叹与埋怨。
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朱淑真,是书写闲愁的高手,她是一位多情的才女,与李清照并称为“李朱”,魏忠恭感其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她被锁在深闺中,“静数飞萤”,“静看飞蝇”,静观节物的流失变化,感觉到一个“闲”字的难以打发,一个“情”难以消磨。
她的《蝶恋花·送春》写道: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青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是首情感浓挚的伤春词,但写得比较从容含蓄。上阕富感情于杨柳中,杨柳好似有情,也懂春色的美好,所以首先伸出千万缕来,如手臂般想拉住“青春”。可是春天只为它稍稍停留,转眼就去了。于是无计的杨柳再以无数的柳絮借风力游走,想看看青春到底到什么地方去了——好像杨柳知道春天的去处,但它与春天的关系就是彻底的被动与无奈。这其中暗示着作者的青春正在离自己远去,却无法留住的无奈与失落。下阕中,作者这个有意隐没的抒情体再也忍不住了,她面对满山遍野的深郁的绿色和杜鹃鸟的哀鸣,发出了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的叹息,暗示无论谁,面对深沉的绿色、鸟啼悲声的暮春世界,也不能不落入宿命的伤春中去。结尾写的最为蕴藉,“把酒送春”把春天当做自己的友人,“春不语”但春却没有回答,黄昏时分“潇潇雨下”,也葬送了春光,暗示了青春一去不复返,词人来去本无意,看暮春景色却生惆怅之情,婉转地表达了幽幽惜春伤春的情感。
女词人细腻的情感总是能将最细微的事物捕捉出来,并融入自己的词作中。仰望宋代女词人,吴淑姬成绩突出,被称为“女流中的黠慧者”。她的《》写道: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树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著许多愁。
“花片子”、“带娇羞”、“心儿小”体现了小女子的灵动与俏丽,心思细腻流转。写花盛开不多,用花片子形容,写写光照下的槐树影子,是被风揉过而形成的,斑斑驳驳。莺儿虽老,声音中却带娇羞。这种细腻的描写,写尽了一个闲暇敏感的深闺女子对自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自然。而她写暮春景色的笔触与其她作者不同,她说自己“心儿小,难著许多愁”,将小女子闲闷发牢骚时的楚楚动人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小女人的灵动展露无遗。书写闲愁的词句还有很多,如李清照早年词作: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望休穷目,回首西山绿”(《点绛唇》)。
对于伤春悲秋、恩爱夫妻的短暂离别而言,丈夫另觅新欢,夫妻天各一方,对那些柔弱的女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狭小的生活空间、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婚姻几乎是她们生活的全部,但是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使得她们的爱情受到极大的冲击,女性内心的痛苦更是穿肠动骨的,所以她们的作品中常常饱含离别之苦。
女词人们常常地将自己生活中的难以排遣的感情写入作品中,李清照作品中就饱含浓浓的离愁。丈夫在外狎妓买笑,爱情的本质是排他的,与所爱者合而为一,以求摆脱存在的紧张和残缺带来的恐惧和遗憾。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狭小的空间里,更加渴望美满
浅析南宋女词人的幽怨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