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简答题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义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善学生的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唱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原则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间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一句,但是这个学派的理论较多强调的是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而对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兴趣、爱好、需要和接受能力等心理准备也较少关注。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任务是美国的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品德的结构
道德认识: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
教师资格证教育简答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