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闫雯霞 02号
葛娴娴 06号
南宋御街
引
言
南宋御街的规划设计主持者——王澍
2007年初,杭州市政府找上门,希望王澍主持中山路南宋御街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原来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带着美术学院的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的调研,王澍拿出了方案: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维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他说:“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
目录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第二部分功能的改造
第三部分结构的改造
第四部分机理的改造
第五部分单元的改造
第六部分立面和细节的改造
第七部分元素的改造
“十里”御街可分三段:
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朝廷中枢机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因此,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
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据《梦梁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
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这里有都城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闲。
基本概况
御街呈南北走向,分主、辅两道,东、南、北三面压在中山路下。根据史料记载推测,御街宽度至少可容纳14匹马并行,而十四匹马并行宽约12米,估计御街宽度在15米以上。
路河并行。突出强调中心御街不可逾越的威严性:但在视觉和听觉上具有通透性,彰显出与民同乐的亲和性。
杈子的设立。象征性的警示标志,以防车马越界或人员接近。
行道树的种植。上层“桃李杏梨”和下层杂花以及水中的“莲荷芦”,变化丰富。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排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据说,皇帝车队走过时因为怕压坏石板,每次都要把石板拿掉,并铺上沙子。
民国初期曾改称江墅路,抗战胜利后又改称中山路。
清末民初的大街是杭州的商业区,熙熙攘攘,店铺云集。
现在北起庆春路,南至鼓楼的中山中路这一段被划分为弻教坊、里仁坊、寿安坊、积善坊、三元坊、保佑坊、甘泽坊、太平坊、清河坊。每个坊之间都筑有一座砖砌圆拱门的高墙,拱门上方刻有坊名,门下则装有木栅门。1928年,大街上开修马路,所有坊间公墙均被拆毁。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杭州市中心不断北移,作为以往商业中心的御街与河坊街一带失去了当年的辉煌,日渐衰落,原格局虽风貌犹存,但市政基础设施老旧,居住条件很差,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已不适应现代生活居住的需要。
80年代 90年代 2000后
基本区位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全长约4185米。
保护工程以中山路为中心,北至环城北路、南至清河坊鼓楼,,区块总面积约87公顷。
目录
南宋御街
历史变迁
文化价值
问题分析
具体措施
吴越时期,建城之初形成的南北大道
南宋定都后扩大形成皇帝专用道即御街,元朝降为杭州路
明清时期形成以商业为主的街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清末民初因《马关条约》为日本人商阜“,折衷主义”建筑出现,展现出中外文化混合的元素
民国时建中山路,八十年代开始重点保护与改造
历史变迁
南宋御街改造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