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结构:
一、总论部分
包括: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二、教学论部分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下)
三、德育论部分
第九章德育
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什么是教育?
㈠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具有下列四层意思:
。(为什么?)(或者说“动物界也有教育,这句话对还是错?”)
⑴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⑵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以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⑶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
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
。
⑴学校教育含义
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⑵学校教育的产生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产生的条件是:①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②统治阶级对人才的要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③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⑶学校教育的特点(“三性”)
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⑷学校教育的地位
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
㈡教育的含义
广义: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㈠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㈡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㈢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㈠原始的教育形态
、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没有从劳动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成为专门事业。
。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内容同一、对象同一、目的同一。
因此,原始的教育形态没有阶级性,没有等级性,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㈡古代(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
⑴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⑶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⑹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奴隶社会教育有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出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铁饼、投标枪)
我国学校分为国学和私学两种,并且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至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欧洲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僧侣主持教会学校,培养宗教人才,教学内容是三科(即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世俗封建主通过宫廷学校把子弟培养成勇猛善战的骑士,其主要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㈢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⑴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⑶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⑴教育终身化;
⑵教育社会化;
⑶教育生产化;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