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5个虚词的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08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 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规律总结
,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
《白话文—虚词》温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