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姓名:石群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学
指导教师:游俊;罗康隆
20100401
摘要
摘要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入第一批“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
工作立即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成了公众
关注的对象。近几年来,随着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各种保护措施相继问世。
但综观这些保护措施,都较少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内涵和本质,而是单
就保护的操作层面立论。本文将从文化生态观这一视角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展开研究。希望在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前提下,再提出切实可行的保
护办法,其研究思路是把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互动制衡的整
体。这将意味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局限于文化遗产事项本身的保护,
还必须兼顾到对其存活背景加以保护。
本文以腊尔山台地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当地苗族
文化生态的内涵,认为该地的苗族文化生态是指苗族文化与苗族所处的自然生态
和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的复合产物。其自然与生态背景是专属于当地苗族的生
存生境,也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
变异的积淀总汇。因而,要在这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必须兼顾上述的
各个方面,不能单为了保护而保护。
笔者以此为依据对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
广泛的调查研究,系统地搜集了可靠的资料。通过综合排比分析后发现,当前腊
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现状大致可分三个层面,即政府主导下的保护行为,
苗族民众自主发动的保护行为以及社会精英自觉采取的保护行为。三种不同的保
护行为,在保护的主体、保护的出发点、保护的方式以及保护的成果上均互有区
别,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保护工作中的明显不足表现为:对苗族文化生态保护
理念存在着偏颇,对作为文化主体的苗族民众尊重不够,苗族民众的自尊与自信
没有得到强化,特别是保护行动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撑。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
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一是要正确认知苗族文化生态的内涵;二是要切实尊重
苗族民众的主体地位;三是要顺应苗族文化生态运行的演化规律,建立长效的保
护机制。
事实证明,只有稳定腊尔山台地的苗族文化生境,确保文化与生境的耦合,
顺应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传承机制和新陈代谢规律,才能达到苗族文化内部各要
素间制衡协调,保持当地苗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畅通,推动文化间的互补。当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佳的保护。文章最后指出
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多重价值。它既确保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也维
第 1 页
护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并能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妥善的保护。
本文对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的研究,意在转变过去单就一个少数民族村
落、乡、县或州等行政区划展开保护的操作定式。强调区域性与民族性的相互统
一,推动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相互重合,把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立体的网络去加
以整体性保护。这样的保护思路除了适用于腊尔山台地外,对中国各民族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一定普适性,或可供参考和借鉴。
主题词:保护,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
第 2 页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hen Kunqu Opera was confirmed to
“Masterpieces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by UNESCO, the
rescue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intangible heritage in China have surged up to a new
peak 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and achievements are appeal to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Recently with further research work on this respect, a great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thods e into being. On the whole, however, all these protective approa
腊尔山台地苗族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