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
 
牛耕的起源和推广,是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但是,我国牛耕起源于何时,自古迄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始于神农说。清代赵春沂著《牛耕说》,主张牛耕“始自神农氏”。他从耕地器具的维度考察,提出“有耜已有牛耕。考之《易》,作耒耜者,神农也。则牛耕亦当始自神农氏矣。”(《皇清经解》卷一千三百八十六《经义丛钞》)这是主张我国牛耕起源年代最早的一种说法。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从耕地器具发展史上看,犁是从耒、耜发展来的。最原始的犁由三个部件构成,即犁把、犁铲和绳索(或拉杆)。犁把是从耒演变来的。犁铲是从耜冠演变来的。绳索或拉杆是新增加的部件。犁与耒耜比较,它不仅部件增加了,结构复杂了,而且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变更了。农夫用耒耜耕地,要手握耜柄,足踏耜冠,耜冠刺入土中,再拉动耜柄,运用杠杆原理,翻起一块土垡,然后退一步,重复前面的动作,依次而耕,耕完一行,再起一行。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上说:“耕者日以却。”“却”,就是后退。刘安讲的正是耒耜耕作的特点。农夫用犁耕地,要手握犁把,将犁铲插入土中,然而靠人力或畜力,连续不停地向前拖拉,这里用不上杠杆原理。所以,无论从器具的构造形式,还是从器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上说,犁与耒耜应当是不同的农耕器具。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说:“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这里,他道出了一个历史上存在的真实情况,那就是,在农学家的眼里,犁与耒耜是不同的耕地农具,所以“耒耜”这个名称只出现在农学专著之中;然而民间百姓的习惯,犁与耒耜都是耕地农具,不加区分,一概称之为“犁”。陆龟蒙把自己介绍江东犁的文章,定名为《耒耜经》,可见他的思想既有从俗的一面,又有崇古的一面。对于耕地器具的认识,农学家显然比民间百姓要更科学。清代赵春沂对牛耕起源判断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区分犁与耒耜,没有采纳前代农学家的意见,而盲从了民间百姓的看法,误认耒耜为犁,作出“有耒耜已有牛耕”的错误判断;又因为《易·系辞下》有“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所以他得出“牛耕亦当始自神农氏矣”的错误结论。
二,始于叔均说。《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中说:“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山海经》是先秦典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
“《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这是个科学的论断,《山海经》中展示巫师的宗教活动触目皆是。我们有理由说《山海经》是古代巫师演讲的故事和传唱的史诗。但此书在长期流传中有脱简、错简的问题,也有后人增补羼杂的问题。在先秦典籍中,《山海经》首先正面回答了牛耕起源的问题。其说法理应受到重视。
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相传名弃,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那么,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应当是夏代初期的事情。可是,《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中又说:“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在这里,叔均不是后稷之孙,而是后稷之侄,并且只是“始作耕”,不是“始作牛耕”。同一部书前后所述互异。况且,“叔均始作牛耕”的说法,得不到考古材料印证。这怎么让人置信呢?
三,始于殷商说。郭沫若研究甲骨文字,主张此说。郭沫若说:殷墟卜辞中的“”字,“即象犁头,一些小点象犁头启土。辔在牛上,自然就是后来的犁字。这可证明殷代是用牛

小物件,大用场──谈牛耕和牛鼻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4